尊敬的刘志恒委员、张晓亮委员:
您们提出的《关于推进文旅融合 赋能乡村振兴的提案》(1330404号)《关于深挖素书文化打造乡村特色文化IP的提案》(L1330440号)《关于激活乡村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提案》(L1330438号)《关于深挖中华传统文化富矿 赋能河南乡村土特产 提速乡村振兴进程的提案》(L1330344号)已收悉。我厅会同相关部门,经认真研究和探讨,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立足大山大河大平原独特优势,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农业变强、农村变美、农民变富的重要支点,坚持产村一体规划、田村一体建设、农文旅一体发展,形成了“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美丽”的乡村旅游新局面。
一、统筹空间布局,强化规划引领。河南省内的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三山”地区总面积6.6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40%,共涉及12市52县(区)637个乡(镇)11906个村,总人口2200余万,是全省乡村人口最为集中的区域,同时也是山水、森林、中药等自然资源富集地带,具有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高规格召开“三山”片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推进会,把乡村旅游纳入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用“硬杠杠”引起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编制“三山”片区乡村旅游规划,联合省交通厅出台《河南省旅游公路网规划》,规划打造约16600公里一带一廊多环旅游公路,直接联通90%以上的区域,打造河南版乡村旅游1号公路,目前已打造完成8702公里。高效益推动“三山”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以县域旅游为基本单元,以乡村康养旅游为突破,带动更多群众端上“旅游碗”、吃上“旅游饭”。
二、品牌创建提质,示范带动发展。坚持以品牌创建引领乡村旅游发展。大力实施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乡村旅游特色村镇、休闲观光园区、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精品民宿等品牌创建工程,着力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样板,打响做亮乡村旅游品牌,进一步培育典型,创新业态,做强产业,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近年来,全省先后打造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45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6个、中国休闲农业重点县9个、全国美丽休闲乡村78个、省乡村旅游特色村867个,认定235个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300个省级休闲观光园区、282个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和59个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乡村旅游已成为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
三、文产文创赋能,增强发展动力。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进一步挖掘乡村风光、民风民俗、遗产遗存、生产生活的特色元素,找准找足文化和旅游的最佳结合点,推动深度融合、活态融合,实现资源互补、优势叠加,把乡村振兴之路铺得更结实、走得更宽敞。指导各地市积极谋划和实施一批带动作用好、支撑能力强的乡村旅游项目,改善游客接待、停车、环卫、通讯等基础条件,配套建设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户外运动、互动体验等服务设施,提高乡村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在全国率先开展“文化产业特派员”试点工作,与清华大学合作建设运营河南省乡创赋能中心。开展“非遗点亮老家河南”青年乡村营造行动,落地上百个非遗空间和文创项目。推进乡村民宿发展“走县进村”活动,制定《乡村民宿设施和服务质量要求》省级地方标准,推动更多村宅变为精品民宿、更多村民升级为“民宿主人”。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大南坡村:留住乡愁 传承文脉 用‘美学经济’引领乡村振兴”案例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十佳案例。
四、创新宣传推介,扩大市场影响。从供需两端双向发力,实现从“流量”到“留量”转化,带动更多群众共富共享奔“钱”程。打造“老家河南”全媒体矩阵,整合官方网、微、端等新媒体平台,联动新华社、字节跳动等主流媒体以及境外新媒体账号,相继推出“过大年回老家”“老家灯会”等特色活动。在中央电视台投放“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化旅游广告宣传片,与河南广播电视台合作推出“奇妙游”“中国节日”系列出圈出彩作品。启动“河南DOU是好风光”乡村游助农专项活动,帮扶助农商家132个,上线商品数2457个,开展直播20756场,帮扶创作者8942人,传播总量6亿次,带动助农交易额近8000万元。举办2025年河南省乡村旅游宣传推广活动,向外界传达“既传统又时尚、既宜游又宜居”的乡村旅游新形象。
下一步,我厅将会同相关部门,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休闲农业、乡村康养、乡村民宿、乡村体育、乡土文艺、教育研学、非遗传承、夜经济、特色美食等乡村文旅产业,让河南广大乡村地区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空间,助力乡村振兴。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统筹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以“三山一滩”为重点,开展乡创实践,在豫南、豫西、豫北山地丘陵地区打造山乡风貌乡村,在黄淮海平原、南阳盆地等传统农区打造平原田园乡村,在沿黄沿淮地区打造河乡韵味乡村。推动乡村旅游集散(咨询)中心、停车场、充电桩、旅游厕所、购物点、标识标牌等设施提档升级,提高游客的便利性和舒适度。结合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完善乡村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畅通乡村旅游“最后一公里”。推动在乡村旅游风景道沿线建设服务点、特色驿站、观景平台、汽车营地等配套服务设施。大力提升乡村环境卫生水平,实施乡村旅游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强化乡村风貌引导管控,突出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避免建设性破坏和“千村一面”。推动乡村旅游市场主体接入在线旅游平台,完善乡村旅游网上销售、预订、交流等功能。推进乡村旅游数字化转型,引导乡村发展智慧旅游,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拓展乡村旅游数字化应用场景,促进未来乡村旅游发展。
二、丰富业态产品,推动融合发展。推进乡村休闲旅游与农业、林业、中医药、体育、交通、气象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开发生态旅游、采摘垂钓、农耕研学、森林康养、中医药养生、户外运动、数字演艺、休闲露营等深度体验业态,加快发展创意市集、特色书吧、主题酒吧、乡村博物馆等创意业态,培育跟着赛事、微短剧、短视频、演出去旅行等品牌项目。打造乡村旅游夜间消费新场景,支持发展田园音乐会、篝火晚会、美食节、采摘季、露营节等活动。打造实景演出、剧本娱乐等沉浸式、交互式体验项目,支持乡村旅游重点区域因地制宜开发夜游、夜集、夜娱、夜秀等夜间产品和服务。
三、激发文化活力,培育振兴动能。加强对乡土文化、民俗节庆、传统技艺、特色饮食等资源的挖掘、研究与价值阐释。突出乡土风情、乡村特色风貌和历史文化传承,将乡土文化元素、文化符号、文化故事,融入景区景点、线路设计、项目体验、讲解导览中,丰富乡村旅游内涵。实施文化基因解码赋能工程,充分挖掘传统村落中古建筑、名人居所等资源,打造一批乡村文化新空间,融入设计、音乐、美术、动漫、科技等元素。推动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支持非遗项目、传承人走进乡村,建设一批非遗工坊、非遗传习所。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加强创意设计,推出一批体现河南乡村文化特色、具有时尚气息的文创商品。提升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服务效能,鼓励各类文艺院团和“乡土剧社”开展常态化演出。
四、拓展培养渠道,做好人才保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等级评价,培养一批民宿管家、乡村旅游讲解员等,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创建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组织引导大学生、返乡农民工、艺术人才、专业技术人员、青年创业团队等各类“创客”投身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人才资本向乡村流动,改善乡村旅游人才结构。推广“校村共建、企村结对”机制,建立乡村旅游辅导站,大力推进创意下乡、设计下乡。鼓励设立乡村旅游专家工作站、人才培养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推动院校专家、乡村运营者等驻点指导、结对帮扶,提供项目策划、创业辅导、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商品研发、人才培训等一站式服务。
2025年7月18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省文化和旅游厅电话:0371-69699791
联系人:孙亚辉
邮政编码:450003
责任编辑: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