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焦红艳委员:
《关于发挥河南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河南贡献的提案》收悉。经会同省教育厅、省文物局、省社科院等单位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中原地区见证了中华民族多民族融合发展与 “大一统”思想观念的形成,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根基。新石器时代末期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夏商兴替于此,西周“宅兹中国”,“诸夏”的诞生标志着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明确的华夏共同体意识。秦汉与匈奴的战争、丝绸之路的开辟,加速了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和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五族内迁”在中原地区掀起了民族融合的高潮。宋辽金元以中原为舞台竞争与融合。中原地区长期是民族融合的大舞台,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原历史文化资源,对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您在提案中指出了我省在发挥这一优势方面存在的问题,诸如资源挖掘与整合不足、文化传播形式单一、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专业人才短缺、区域合作与交流不够等,这些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针对这些问题,您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这些对策建议为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我们将认真研究落实,力争近期转化应用到我们的工作中去。
一、关于加强资源深度挖掘与整合。我们将从根本上转变传统资源观,创新资源保护利用模式,让文化和旅游资源在守正创新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一方面,我们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跨界的思维,推动形成互融互通、共保共享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保护利用体系。深入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扎实做好全省旅游资源普查,有序开展全省非遗资源普查,全面摸清我省文化和旅游资源家底,建立旅游资源数据中心、不可移动文物名录、非遗数据库等数据信息系统,实现清单管理、分类保护。逐步建立文化和旅游系统内部的资源共享机制,对文物、非遗、旅游等资源数据进行整理,把价值高、宜融合的重大资源筛选出来,作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核心载体。另一方面,我们将以更加创新的理念、更加开放的格局,加快构建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保护利用机制。加快打造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统筹推进长城、长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指导做好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区建设,探索重大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新模式。积极参与共建“东坡行旅”中国文物主题游径,重点提升文明探源·仰韶文化主题游等省级文物主题游径,以及大别山精神等革命文物主题游径,形成5条左右文化遗产精品旅游线路。依托说唱文化(宝丰)、河洛文化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及太极文化(温县)等省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做好文物、旅游等各类资源与非遗资源的嫁接融合,组织好“春和景明”文化生态区交流展示活动,打造“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
二、关于创新文化传播形式。我们将聚焦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坚持“守正创新、稳中求进”“内容为王、长期主义”“减量提质、爆款逻辑”“共创共享、平台思维”,进一步创新文化传播形式,不断提升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吸引力。其一,我们将联合光明网,以时尚视角,创作推出《城巷里的河南》《山居里的河南》等系列创意作品及时尚文旅产品攻略。联合河南日报、河南广播电视台,聚焦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重大考古发现、旅游新业态等开展“河南文旅新发现”系列传播。其二,我们将依托B站筛选优质UP主,创作系列优质视频,通过热门推荐、集合展示、共创互动等形式,打造系列热门话题。依托小红书平台,实施河南文旅共创计划,首批选取郑汴洛核心板块优质产品,吸引小红书超级粉丝写下“专属河南的旅行故事”,实现“文化破圈-情感种草-消费转化-品牌沉淀”全周期传播。其三,我们将紧紧围绕“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确定的“4+8+N”IP体系,构建行业内外广泛参与的众创机制,创意生成一批文旅演艺、短视频、脱口秀、音乐剧、杂技剧、话剧、动漫等,植入到旅游景区、休闲街区、创意园区等,让大家“有的读,读得懂”。其四,我们将在做好研究阐释工作的基础上,注重运用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手段,激活考古遗址、文物遗存、历史事件、历史名人、古籍善本等的文化基因,策划推出一批专题展览、研学课程、数字沉浸展等,讲好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文物背后的故事。重点推进“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百大标识数字化展示提升工程,打造“永不落幕”的文化体验空间。
三、关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一方面,发展大文创。文创产业是我省未来发展的一座“富矿”,我们将站在建设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的高度,在文创产业建链补链强链上全面发力。推动省文化旅游投资集团、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等骨干企业重点布局文创产业。重点扶持龙门文创院、豫游纪等一批中小微文创企业。依托河南文旅文创融合创新基地(洛阳),引进一批优质文创团队。加快培养一批建筑、艺术、美术等文创设计人才。指导24个“文化产业特派员”试点县(市、区)开展乡创实践。加快建设郑州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洛阳剧本娱乐产业总部经济园区、开封960文化创意园等。推动工业遗址、历史街区等蝶变升级为文创街区。落实好《关于支持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政策》。探索推进博物馆资源授权,做好馆藏文物创意产品开发。重点研发一批图书、影音、潮玩等文创产品。另一方面,推进大融合。深入实施乡村康养旅游建设三年行动,集中推出5-10个乡村康养旅游样板村。发挥美食、温泉、中医药、太极拳等资源优势,在平顶山、焦作、南阳、信阳、济源等地打造一批适宜新银发一族的康养旅游示范基地。结合区域性文物游径建设,大力发展文物考古研学。重点布局工业研学、戏剧(豫剧)研学、美术研学等。出台《河南省体育旅游产业三年行动计划》《河南省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管理办法》,新认定一批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精品赛事。支持信阳建设“全国露营之都”。支持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建业电影小镇、清明上河园、大宋武侠城等更新迭代演艺内容,打造一批文旅演艺精品。依托旅游城市、特色街区、旅游景区等,加快培育一批小剧场、脱口秀等沉浸式文旅演艺新产品。
四、关于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我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资源在教育领域的传承与应用,积极推动器融合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强化课程思政与文化育人。将中原历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体系,通过课堂讲授、案例研讨等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原历史文化的深厚内涵。支持高校编写《中原历史概论》等新文科教材,推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活动,挖掘河南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打造系列主题教育实践基地,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二是深化历史文化学科专业建设。当前,我省共有16所本科高校,开设27个历史学类专业点。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历史文化学科专业体系。我们将支持本科高校持续优化专业结构,围绕黄河文化、古都文化、姓氏文化等河南历史文化资源,支持高校在历史学、考古学、文化产业管理等相关专业中增设特色方向。鼓励高校开展跨学科研究,推动历史文化与数字技术、艺术设计等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鼓励高职院校根据国家专业目录和相关规定,自主设立和“河南历史文化”相关的专业。三是推动产教融合协同发展。支持开设有文化类、历史学类的本科高校建设“文化旅游”“数字文创”等产教融合平台。鼓励高校与殷墟、少林寺等文化单位合作开发沉浸式教学场景,利用VR/AR技术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推动历史文化资源向教育资源转化。鼓励和支持汴绣、钧瓷等文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案优化,推进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
五、关于强化区域合作与交流。近年来,我省依托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联盟、黄河文化旅游带宣传推广联盟等,持续开展为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区域合作与交流。先后成功举办了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世界古都论坛等,引进或举办“大河文明展”“大丝绸之路展”“小而美——卢森堡文物精品展”“玛雅文明超沉浸体验探索展”,积极推进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培育打造“孔子周游列国”等一批精品旅游线路,高水平办好“欢乐春节”“茶和天下”“豫泰旅游月”“中柬人文交流年”“全球少林考功大赛”等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统筹办好世界古都论坛、“了不起的甲骨文”数字展、河南主题文物澳门展等。
再次感谢您对我省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再提宝贵意见。
2025年6月30日
联系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 电话:0371-65906260
联系人:张飞
邮政编码:450003
责任编辑: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