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专题专栏 > 主流媒体看河南文旅

《中国文化报》关注河南:洛阳的“博物馆经济”

  在“为了一座博物馆奔赴一座城”的文旅新潮流下,博物馆正从静态的文化容器蜕变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近年来,多地开展“博物馆之城”建设,通过规模化、集群化、特色化的路径重构城市文化生态,推动城市软实力跃升。

  “博物馆之城”千城千面的特色定位成为差异化竞争的核心。如何在规模扩张中深化内涵、在技术赋能中坚守人文内核、在普惠均等中激活创新基因,影响着“博物馆之城”高质量发展的成色。

  洛阳市已建成开放112家博物馆、纪念馆,国家三级以上博物馆有17家,国有、行业、非国有博物馆呈现出三足鼎立的良好发展格局。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外景 洛阳市文物局供图

  站在应天门遗址博物馆观景台上俯瞰,千年中轴线与现代洛阳城的壮丽交融之景尽收眼底。河南洛阳,这座曾见证隋唐盛世的都城遗址,如今以博物馆的形态“重生”,成为游客触摸历史的窗口。从“五大都城遗址博物馆群”的崛起,到“为一座博物馆而来这座城”的品牌塑造,洛阳人有着他们独有的荣耀。

  作为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洛阳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始终秉持“谋定而后动”的理念。2022年,洛阳提出“1+5+N”的总体布局,全力打造“五大都城遗址博物馆群”,致力于构建一个以洛阳博物馆为核心引领,五大都城遗址博物馆为特色亮点,行业和非国有博物馆协同发展。

  “博物馆不仅是城市的文化地标,更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强大引擎。”洛阳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晓军说。

  洛阳依托自身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将“五大都城遗址博物馆群”建设与产业发展、城市提质、乡村振兴紧密结合,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助力洛阳打造“1+3”高品质古都文化体验区,朝着全国沉浸式文旅目的地大步迈进。

  数据显示,洛阳市已建成开放112家博物馆、纪念馆,平均每6.3万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馆藏文物多达62万件(套)。其中,国家三级以上博物馆有17家,国有、行业、非国有博物馆呈现出三足鼎立的良好发展格局。

  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绿松石龙形器在光影的映照下,流转着“最早中国”的文明曙光,让人们不禁为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惊叹;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内,通过3D动画生动还原的“天下第一粮仓”漕运盛景,让观众仿若置身于当年千帆竞发、漕运繁忙的宏大场景之中;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巧妙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将历史文化与生态建设有机融合;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牡丹博物馆则凭借独特的牡丹文化,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文旅新引擎。

  洛阳博物馆文创商店里,牡丹纹样丝巾成为“爆款”。来自广州的王女士说:“这些丝巾的设计太精美了,把牡丹的元素融入其中,既时尚又有文化内涵。”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洛阳在文创领域大胆创新。2024年,洛阳全市博物馆文创销售额突破2亿元,同比增长125%。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洛阳市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试点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措施》的有力支持。同时,洛阳在文创方面采用“博物馆+公司”的运营模式,根据不同博物馆的特点分类施策、分步实施。此外,洛阳还开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录用了143名高层次专业人才,为博物馆文创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人才动力。

  “目前,‘博物馆经济’已成为洛阳转型的新动能之一。”赵晓军表示,未来,洛阳将持续推进“五大都城遗址博物馆群”建设,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道路上,书写更精彩的洛阳篇章。

责任编辑:邱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