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河南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探寻中华文明主根脉的核心区域。这里的古代聚落、都城遗址、帝王陵寝等大遗址分布密度令世人瞩目,数量总和居全国首位。它们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更是河南与古代文明紧密相连的纽带。
老家河南新媒体矩阵“河南遗址巡礼”系列第五期,我们一起走进郑州大河村遗址。五千多年前,大河之畔的先民在劳作之余,仰望浩瀚苍宇,认真地在陶器上绘出太阳纹、月亮纹、日晕纹、彗星纹等丰富多彩的纹饰,因此他们生活的村落被称为“星空下的村落”。
因挖红薯窖被意外发现的史前大遗址
1964年秋,大河村附近杨槐村,一位村民在村东北的花岗上挖红薯窖,发现了一面带有瑞兽葡萄镜纹饰的铜镜。随后他带上铜镜到文物部门报告了出土文物情况。
接到通知后,郑州市博物馆立即派人到现场调查,发现地面散存大量红烧土、陶片、石器、骨器和蚌器等遗物,初步判断这是一处史前遗址。
经过前期的准备工作,1972年10月进行试掘,大河村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正式拉开帷幕,真实的面貌日渐显露出来。
从1972年开始,大河村遗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掘。其中,2018年至今的第三阶段,为配合遗址公园建设和“考古中国”课题研究,共进行了6次考古发掘工作,发现了环壕、城墙和地震裂缝等重要遗迹,详细厘清了遗址的平面布局,丰富了遗址的文化内涵。
多学科的合作研究在考古发掘中极为重要。2018年在发掘过程中,发现探方内有一条呈东北西南向的裂缝,裂缝内填满细沙。当时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人员看到后怀疑是地震裂缝。
经过多学科的研究,发现在仰韶晚期至龙山时期,大河村遗址至少存在两次地震,其中一次地震不低于六级。
先民眼中的日月星辰长啥样?
探索宇宙的奥秘,自古以来便是人类不懈的追求。
5000多年前,居住在大河村的先民就已经展现出了对星空的浓厚兴趣与探索欲望。
他们将深邃的星空、日月星辰幻化为星象图案,巧妙地绘制在五彩斑斓的彩陶之上。这些彩陶不仅数量众多、形态各异,而且色彩绚丽、图案丰富,成为了仰韶文化中最耀眼的瑰宝。
其中,彩陶双连壶和白衣彩陶盆更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史前彩陶艺术珍品,它们均出土于大河村遗址。
特别是白衣彩陶钵,你会发现其周身布满了精致的纹路:外圈环绕着12个太阳图案,内圈则是由24个三角形连缀成圈,状如太阳的光芒,对称而均匀地分布着。此外,月亮纹、彗星纹、星座纹、七圆点纹、日晕纹等天文图案也在彩陶上缤纷呈现,仿佛是大河村先民们用彩陶纹饰记录下的满天星斗。
这些图案不仅展示了先民们对宇宙、星空的深刻认知和感悟,更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最丰富的天文学实物资料。它们比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记载还要早约2000年,因此,大河村遗址被誉为“星空下的村落”。
先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的生活节奏与日月轮回、斗转星移紧密相连。这些精美的陶器以及其上描绘的与天文有关的美丽图像,生动地见证了先民们的智慧与创造力。
仰韶文化博物馆建设迎来新进展
这处5000多年前的河洛重镇,如今已经成为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这片区域不仅是对大河村遗址的全面保护,更是对华夏文明的一种传承与颂扬。
图片来源:中建一局
公园精心规划,以“一核、两节点、三片区”的布局,展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生态理念的完美结合。作为郑州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起步区,这里正逐步成为黄河文化的重要地标。
走进公园,原始生态修复区、原始农耕种植区和互动休闲体验区三大片区各具特色,相得益彰。游客们可以在这里亲身体验农耕文化,参与耕种活动,感受先民们的勤劳与智慧。同时,漫步在绿意盎然的河道旁,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也让人心旷神怡。
图片来源:中建一局
备受瞩目的仰韶文化博物馆,更是公园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座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的博物馆,建筑层高超过8米,地下埋深达7.1米,采用半嵌式结构,下沉式设计巧妙地将屋顶与地面齐平,与整个遗址公园融为一体。博物馆外墙采用土色GRC挂板和石材百叶结构,古朴而幽雅,南侧主入口的水幕庭院更是别出心裁,一道瀑布从天而降,营造出震撼的视觉效果。
建成后,史前仰韶文化“星空下的村落”将重现世人眼前。
责任编辑:张丛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