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 政策 > 其他文件 > 提案建议答复 > 2024年

对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1321291号提案的答复

省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员会:

  贵委《关于健全服务体系持续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提案》收悉。我们高度重视,针对贵单位所提问题和建议,通过听取汇报、座谈交流、实地查看等方式,认真了解各地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思路,形成了答复意见,现反馈如下:

  一、全省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近年来,我省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促进条例》要求,围绕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稳步推进各项工作求实求效。

  一是不断强化政府主体责任。近年来,省政府办公厅先后印发《河南省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河南省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河南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绩效考核办法》等文件,不断夯实各级政府主体责任,全省县级以上党委政府均建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牵头、部门齐抓共管的公共文化建设格局。自2018年以来,在省政府领导下,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已经连续4年开展了对市县两级政府的公共文化绩效考核工作,推动了各项工作落实。

  二是持续推动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近年来,我省重点推进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目前,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成率均达到了99%以上,除一些行政区划调整或拆迁村,基本实现了乡村设施的全覆盖。在全省具备条件的县(市)全面推进县级总分馆制建设,以县级馆为总馆,以乡镇为分馆,以村(社区)为基层服务点,在县域内构建资源共享、标准统一的服务格局,全省总分馆建成率达到了80%以上。

  三是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持续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结对子、种文化”、“出彩河南·欢乐中原”、“中原文化大舞台”、“戏曲进乡村”、“群星耀中原”等多个品牌群众文化活动。其中,“戏曲进乡村”活动已连续开展15年,省、市、县三级财政共投入4亿多元,开展演出30多万场,惠及农民群众1亿人次以上。2019年以来,省文旅厅建成“文化豫约”公共文化服务配送平台。截止2024年5月底,“文化豫约”平台注册用户300多万、发布文化活动4万多场、在线累计观看人数达5000多万人次。在手机端为乡村群众提供戏曲、文艺演出、活动预约等服务,实现了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四是建强乡村文化队伍。一方面,落实乡镇文化站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人员配置要求,每个乡镇配备2—3名工作人员,每个村配备1名文化协管员;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乡村文化能人和志愿者作用,探索开展了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全省注册乡村文化合作社10466家,社员11万多人,初步形成了以“文化合作社”为载体的乡村文化建设新模式,让乡村文化能人有了施展才能的新舞台。

  五是着力构建地方特色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具有河南特色的公共文化品牌,彰显中原文化气韵。聚焦“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塑造,打造以“中国节日”“中国节气”等为代表的文化节目品牌矩阵。天下黄河、老家河南、华夏古都、中国功夫等文化品牌影响日益扩大。隆重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菊花文化节、牡丹文化节等节庆活动。信阳毛尖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焦作市太极拳保护和发展条例》颁布实施。国家级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积极推进。宝丰马街书会、鹿邑老子生日祭典、淮阳非遗展演等活动深受欢迎。2024年,借鉴贵州“村超”“村BA”成功经验,在全省重点打造“咱村有戏”的村戏品牌,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各地选择最具地方特色和最受当地群众欢迎的形式,以各级文化馆(站)为依托,探索以“戏曲文化志愿者+戏曲才艺主播+戏曲文化艺术之乡”带动的创新模式整合各地文旅资源、打造新文旅消费场景,多层次、全覆盖、多样化开展群众戏曲活动,预计全年开展各类戏曲活动3000多场。

  二、存在问题

  我省乡村还普遍存在基层文化专业人才匮乏、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高等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设施建设标准不高。实地调研中,发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普遍存在建设标准不高的问题,多数地方基层服务设施和村委办公场所建在一起,在服务设施面积、配套器材配置和服务效能发挥方面存在不达标情况。

  二是资金保障不足。我省人均文化事业费连续多年全国排名倒数,乡村基层文化经费短缺现象尤其明显。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河南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方案》中规定,每个乡镇每年要有2万元、每个村每年要有3000元的业务运行经费。但在基层没有得到充分落实。

  三是基层公共文化队伍配备不足。省委省政府相关文件规定,每个乡镇要配备2名以上文化站编制,每个村要有1名以上政府购买服务工作人员。随着基层事业单位改革等工作开展,一些地方取消了乡镇文化站编制,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化程度有所削弱。

  四是服务效能不高。乡村两级文化设施总体利用率不高,管理和运行不规范,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相对陈旧、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

  针对这些瓶问题,下一步,我厅将把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作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维护好乡村群众文化权益,实现全省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三、下步重点工作

  (一)强化公共文化服务法治保障。2022年,我省出台了《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和促进条例》,其中明确规定,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对文化、广电、体育等部门的业务职能,财政、发改、编制等部门的保障职能均做出明确规定。今年下半年,省人大将对条例落实情况展开执法检查,各级政府和各单位的建设责任将进一步夯实,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经费和队伍建设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二)统筹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一是积极拓展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设置。在满足乡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上,鼓励具备条件的农村地区建设村史馆、乡情陈列馆、非遗展示馆、遗址博物馆、生态博物馆、非遗传承体验中心(所、点)等公共文化设施。二是提升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文化豫约”云平台数字文化服务能力,加快推动“文化豫约”与各地数字文化平台在乡村普及应用,创作发布更多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文化培训、阅读推广和文化活动,有效扩大资源供给。三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和多种业态融合发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非遗传承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发展相融合,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文化服务和针对村民的电商、培训、农技推广、就业辅导等便民服务功能相融合,加快建设体现创新性和时代特征的乡村公共文化阵地,助力乡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三)建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一是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进一步完善乡村文化合作社制度设计,探索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手段。通过数字化手段,为全省各类文化合作社提供交流展示平台,并对优秀合作社进行奖励扶持。力争到“十四五”末,在全省打造5000个以上能够良性运转的乡村文化合作社。二是继续开展“文化志愿乡村行”活动。推动城市文化志愿者深入乡村,和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及各类文化合作社结对帮扶,持续提升乡村文化管理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在乡村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三是注重发挥老党员、退休干部、退休教师等新乡贤的积极作用。通过“荣誉社长”等制度,通过评选表彰等手段,激励新乡贤和各级文化志愿者积极投身乡村文化建设,激发乡村文化建设内生动力,实现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四)进一步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一是扩大文化惠民覆盖面。进一步丰富乡村基层群众性文化活动。继续实施“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惠民项目,创新性开展“咱村有戏”等品牌活动,把各类活动、各类服务延伸到田间地头,推动线上线下活动联动发展,在全省范围内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让乡村群众足不出村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二是增强服务实效性。鼓励引导各地结合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创新培育体现地域文化元素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形成多元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体系。完善乡村文艺作品的创作、选拔、推广和奖励机制,推出一批反映中原乡村风貌、农民生产生活的优秀文艺作品,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农村题材文艺创作。积极培养豫剧、曲剧、越调等乡村戏曲人才和乡村剧团、戏曲班社、戏曲表演队等多种类型的戏曲团队。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文化强省的工作部署,持续完善乡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乡村精神文化生活,助力乡风文明建设,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文化力量。

  感谢贵委对我省乡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关心!也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得到贵单位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2024年7月16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0371-65900684

  联系人:霍松园

  邮政编码:450003

责任编辑: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