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媒体互连

发现夏代的河南:生长着亚热带植物,先民爱吃小米坚果

  “夏商周断代工程”认为夏代始于公元前2070年,终于公元前1600年。

  中国考古学家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以来孜孜以求的探索,通过田野发掘获得的具象考古材料,对夏文化的面貌特征和源流、夏代社会结构、国家形态等方面已取得了重要成就。


△鹤壁辛村遗址H19出土骨料微痕分析


  近年来,通过多学科手段,河南考古工作者又获得许多深层次信息,让人们得以一窥4000年前先民的生活细节,让我们一起“穿越”到夏代。


2024

有趣的河南科技考古②

发现夏代的河南:

生长着亚热带植物,先民爱吃小米坚果


爱吃小米和坚果


△叶县余庄遗址


  位于平顶山市叶县的余庄遗址距今约4000至4400年,是目前中原地区面积最大的龙山时期遗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蓝万里通过对余庄遗址出土陶器表面残留的淀粉粒研究发现,粟(小米)和块根、块茎、坚果类食物可能在余庄遗址上具有重要地位。


存在跪坐习惯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孙蕾开展的体质人类学分析结果表明,龙山时期至二里头时期人群的下肢上发现高比例的跪踞面,说明人群中存在跪坐习惯。


△龙山时期人骨遗存,可见跪踞面。周口淮阳平粮台遗址出土


  跪踞面通常是指因人类跪踞时,足部的脚趾频繁、持久的过度背侧曲使得跖骨远端上关节面和趾骨近端上关节面出现骨骼的改变或多余的关节面。跪踞面是一种退行性关节病,一般认为是对足部跖骨和趾骨长期的反复性的机械性压力造成的,并逐步形成了假关节。


△战国时代楚国女性人骨遗存,保存较好,跪踞面清晰可见


  孙蕾认为,跪坐的习俗与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有关。古人除了有跪坐习俗外,同时还有盘腿坐的习惯,仰韶遗址的部分人骨上就有盘腿坐的痕迹。从仰韶时期一直到汉代,河南地区都有跪坐的习俗,但河南不同的区域会有差别,可能和生活条件有差异有关,汉代之后,跪坐就很少见了。


中原生长着亚热带植物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小虎以新密古城寨遗址为例,对龙山晚期中原地区气候环境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龙山晚期中原气候温暖湿润,生长着很多亚热带植物。而龙山时期之后,植物以草本植物紫菀属和莎草科为主,花粉含量明显下降,气候渐渐干旱。

可能用黄宝螺当货币


△黄宝螺(资料图)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侯彦峰对二里头时期墓葬出土的带孔的黄宝螺研究发现,推测这批黄宝螺在当时可能具有货币功能,为研究夏代经济模式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证据。据了解,黄宝螺广泛分布种于印度洋到西太平洋暖海区,中国主要分布于台湾、香港和海南诸岛。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认为,以往对夏文化的研究多注重对考古学文化的分区、对出土遗物的分期,以及国家、文明起源的理论构建,或多或少地忽视了人在夏文化研究中的作用。夏文化的创造者、文化交流的实现者归根结底是生活在不同区域、 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先民。

  在他看来,探索这些先民的生业模式、饮食状况、体质特征、迁移行为等,才能实现真正的“透物见人”,才能活化夏文化时期的历史场景,使夏文化研究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充实,从而为探索考古学文化分析、国家和文明起源的理论构建等问题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