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共服务 > 演展信息

2月9日起,“天地之中,龙行龘龘” 主题展开展

  2月9日,“天地之中,龙行龘龘”封曙光嵩山山水作品与历代嵩山石刻精拓片联展,将在郑州博物馆开展。

  本次展览由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和郑州市文物局指导,郑州博物馆承办,汇集精品拓片51张、嵩山山水画91幅,两者墨韵相通,共同展现嵩山雄伟的气魄、壮美的形质,以及嵩岳文化的深厚内涵。

  嵩高维岳 华夏之源

  郑州嵩山地区位于中原腹地,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国家文明。先秦时期, “天地之中”传统宇宙观在此确立,此后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绵延不绝,历代汇聚留存了大量珍贵建筑,形成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其内涵已远远超出了地处中原的自然范畴,更在人文上居于华夏文明的核心位置。2010年,郑州嵩山“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河南省美协副主席、著名画家封曙光先生,于2011年起聚焦嵩山主题,居嵩山、观其象,十年求工,以独特的绘画笔墨语言,寄情于嵩山的自然山川与人文胜景,创作出一大批描绘嵩山的精品力作。

  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始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中国造塔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观星台

  观星台建于元朝1276年至1279年间。当时为制定新的历法,在全国各地共建了27个观测点,其中最为核心、规模最大者,正是位于“地中”告成的这座观星台。

  巍巍嵩岳 龙翔天中

  龙,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亦是“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所代表的嵩岳文化的重要元素。汉三阙、中岳庙、少林寺、嵩阳书院等建筑,多数为皇家敕造,规格甚高,体现等级制度、表达吉祥寓意的图案遍布石阙、庙宇、碑刻之上,其中以龙为主题的图案尤为瞩目,其雕刻技术与美学造诣均为艺术巅峰,各种纹样的龙或腾飞于波涛之际,或翱翔于云海之间,气势恢弘,栩栩如生。

  太室阙

  建于东汉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位于太室山下,是太室祠的神道阙。石阙上刻有铭文和分格雕凿的各种浮雕画像,有人物、车马出行、马技、舞剑以及动物画像五十余幅,其中的龙纹饰艺术风格浑朴古拙,质朴粗犷。

  中岳嵩阳寺碑

  立于东魏天平二年(535年),现位于嵩阳书院。碑首阳面雕有六条盘龙,龙身盘曲,中间刻有“嵩阳寺伦统碑”六字。碑首阴面盘龙盘曲扭结,形成拱形佛龛,龛内浮雕大佛一尊。盘龙雕工精细,线条优美,布局结构匀称,为当时石刻佳作。

  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

  又名大唐碑,位于嵩阳书院门外西侧,唐天宝三年(744年)刻,叙述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治病炼丹九转的故事。碑首为双龙,前爪把持宝珠,后脚盘蹬在基座之上;碑额中间为“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十二字,两侧浮雕双龙,龙身下潜,龙首上扬,四肢动态十足。碑首、基座、碑额遍布云纹,仿若龙腾于云海,透露出大唐的盛世气象。

  初祖庵龙纹(中心柱)

  初祖庵,宋宣和七年(1125年)为纪念禅宗初祖达摩而建。殿内金柱正面均雕天王像,殿北边二金柱,背面分别雕有巨龙,龙的一鳞一爪、一须一发都雕刻得细致入微。

  龙的传说贯穿华夏文明历史,龙的形象渗透在传统文化中,龙象征繁荣昌盛,寓意国泰民安。展览精选的嵩山历代龙纹饰拓片,汉阙之龙浑朴古拙、唐碑之龙雍容大气、宋阶之龙气韵灵动。(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陈浩)

责任编辑: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