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2023年太行山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主要抓手作以汇报。具体讲,就是要实施好“十个行动”。
一、实施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创建行动。去年,省文旅厅和省乡村振兴局共同开展全省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创建工作,将其纳入《河南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使其成为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推动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刚才,省乡村振兴局介绍了2022年的创建情况和今年的工作安排。各地文旅系统要贯彻落实好,持续开展好这项工作。一要用足政策。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要主动加强与乡村振兴局、财政局沟通对接,根据《关于做好使用衔接资金支持乡村康养旅游产业项目相关工作的通知》,抓好工作落实,确保资金及时足额用在示范村创建上。二要用好标准。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要认真研究《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省级地方标准》,分批次、分层次抓好创建培训工作。要充分认识到标准化不是同质化,与突出主体特色和禀赋优势的要求并不矛盾,必须注重个性化培育、差异化发展,要千姿百态不要千篇一律,要因地制宜不要盲目跟风,力求做到“一村一特色、千村千景象”,有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三要把握节点。今年下半年将组织开展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验收认定工作,完成160个左右的创建任务。太行山地区基础条件好、工作成效显著,示范村创建数量要力争达到三分之一以上。
二、实施红色旅游提质升级行动。系统整合乡村红色资源,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和现代手法,打造传统与时尚结合、人文与自然融合的红色旅游产品,推动红色旅游上档升级。一是抓好线路梳理。全省共有红色资源1263处,其中太行山地区有300余处;具备基本红色旅游服务功能的红色景区(点)179个,其中太行山地区占43个,涵盖了革命历程、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资源种类比较齐全。要以“红旗渠”“南太行先进群体”等红色旅游品牌为龙头,以党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人物和标志性事件为线路节点,将红色旅游景点、革命纪念地、旧址故居等进行整合串联,穿点成线、织线成网。二是抓好专项活动。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开展的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大赛为契机,举办河南省“红色讲解员大赛暨第七届红色故事会”,开展“赓续红色血脉培育时代新人”红色讲解员进校园活动。举办“人工天河——红旗渠精神图片展”云展览,开展晋冀鲁豫革命文物优秀讲解交流推介、“党的故事我来讲——争做红领巾讲解员”实践体验等活动。三是抓好数字化工程。加快推进红色旅游数字化,对红色文献、图片、纪录片、声音、文物等进行数据收集、挖掘、梳理与整合,建立基础数据库。综合运用新科技和数字化手段,改变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文物的静态陈列形式,让游客在互动参与中近距离触摸历史,让革命遗址、红色经典景区成为培根铸魂的生动教材。
三、实施乡村文化服务效能提升行动。乡村公共文化建设重点在于提升效能,效能提升的关键在于供给的精准化、精细化,在于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体验感。一是聚焦重点、打造精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等为重点,系统梳理挖掘太行山历史文化资源,扎实开展河南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不断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二是制度保障、完善体系。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促进条例》,推动《河南省图书馆条例》立法,继续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绩效考核工作,着力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今年要发展乡村文化合作社8000家以上,打造1000个最美公共文化新型空间。三是立足群众、精准服务。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乡进村,举办第二届河南省“惠民文化节”活动。结合春节、农民丰收节等节日,办好群众歌咏、广场舞、“村晚”、戏曲进乡村等活动。继续抓好全省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和公共文化云建设,依托“文化豫约”省级平台,推广“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让乡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实施乡村交旅融合示范行动。刚才,省交通和运输厅安排了今年交通旅游融合发展的重点工作,文旅系统要配合落实好。一要做好前端设计。推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旅游公路建设的实施意见》《河南省旅游公路标识系统设计导则》等指导性文件,力争实现交通线路与旅游线路、交通设施与旅游设施、交通站点与旅游景点融合,串联一路风景、融合一片产业、造福一方百姓。二要打通末端障碍。由于山地地形、地方经济等客观原因,太行山通景公路、通村道路还不满足需求,景景、村村、景村间的微循环交通尚未打通,加之经营方各自为战,导致景村独立发展。各地文旅部门要参照省级层面的做法,积极与交通部门对接,把工作重心放在旅游公路网的“末端”,解决好各个节点“最后一公里”问题。三要打造高端产品。近年来,全国出现不少交旅融合的高端产品,比如堪比豪华城市综合体的高速服务区。太行山壮美雄浑、山势独特,在打造旅游驿站、特色服务区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坚持与资源禀赋相匹配、与消费升级相适应,适度超前,加大投入,打造交旅融合精品,形成交旅融合亮点。
五、实施“四色”研学推进行动。充分依托太行山地区丰富的“红、绿、蓝、古”资源,以“红色”铸魂,以“绿色”作底,以“蓝色”点亮,以“古色”增韵,针对社会组织、中小学生的短期或长假期,分类打造优质研学课程,让广大受众在“行走的课堂”里增长见识,形成独树一帜的研学品牌。一是在红色研学中培根铸魂。充分挖掘太行山红色资源,推动“教”“学”“游”相融合,与大别山干部学院、焦裕禄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愚公移山干部学院等形成联动,将红色景区(点)纳入红色教学实践点,积极开展国学教育、红色教育、党性锤炼等特色教育。二是在生态研学中感悟自然。依托高山、森林、峡谷、动植物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展自然观赏型、体验考察型等特色自然研学实践,感受大自然之美。三是在体育研学中强身励志。发挥太行山滑翔、跳伞、热气球、直升机等低空旅游和攀岩等体育运动旅游的优势,利用冰雪、冰瀑、冰挂等冷资源,打造滑冰、滑雪、冰雕等热产品,把太行山打造成高山运动探险目的地,让太行山四季皆有景、时时可研学。四是在古色研学中读懂历史。深化“研学项目+优质研学团队”合作模式,大力发展历史文化研学和考古研学,依托安阳殷墟、后冈遗址、洹北商城、曹操高陵等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馆,推出一批主题鲜明的研学旅行营地、精品研学课程等,打造中小学生“读懂中国”的大课堂。
六、实施精品民宿、民宿集群打造行动。太行山地区要围绕建设国际山地度假旅游目的地这一定位,把握高端化导向和集群化方向,以林州、辉县、修武为重点,着力抓好品牌引进、非遗进民宿、 “民宿管家”培训等工作,深度挖掘当地文化资源,深耕“民宿+”乡村旅游产业,引导更多民宿挂星评级,积极探索民宿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推动民宿产业从“零散”迈向集群发展,由村域“小集群”向区域“大集群”提升发展,形成布局合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服务优质的民宿产业发展格局。
七、实施非遗保护传承利用行动。坚持以遗“活”旅、以旅兴村,统筹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使非遗文化吸引消费者、走近消费者、感染消费者,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一是推动“非遗活化”传承发展。持续推动“非遗点亮计划”由“赛”到“营”转变,以驻地乡建营和青春乡创营的形式,引领青年设计师在乡村地区开展设计创作。今年继续联合浙江财经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举办2023“非遗点亮老家河南”青年乡村营造行动。邀请中国美院、亚太策划设计等优秀团队,在辉县宝泉、温县陈家沟等地的10个乡村,设置非遗主理人和营长,驻村设计建设运营,落地非遗空间、特色街区,打造非遗文旅村、非遗旅游线路、非遗康养村等。二是引导“非遗助力”走深走实。深入开展鹤壁、林州、长垣等8家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联合省人社厅和乡村振兴局出台《非遗工坊认定与管理办法》,组织认定一批省级非遗工坊。继续开展“非遗进民宿”活动,以林州为试点,依托携程集团平台优势,打造非遗进民宿样板。筹划举办河南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成果展。三是持续擦亮非遗品牌。举办非遗展示展演民俗活动,办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示展演系列活动。加快推进太极拳实验室建设,举办太极拳学术交流活动,完成人类非遗履约任务。加快创建温县太极文化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八、实施文产赋能乡村行动。坚持“文化做活、故事讲好、产业落脚”,积极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市、区)创建工作,在全省建设50-100个乡创特色村。通过引入优质团队,形成“政府+群众+资金+特派员”多轮驱动的文产特派模式,以文化产业项目落地带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联合文化和旅游部在修武县召开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大会。依托省乡创赋能中心,对接清华文创院、北大文产院、人大创意研究院等高校联盟,推动已签约项目尽快落地,重点做好济源、修武等文产特派项目对接工作。
九、实施乡村整体运营试点行动。以运营为先导,做好乡村旅游规划和营造,是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经验和关键突破。针对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从当前最急迫、最急需、最期待的乡村旅游运营入手,引进优质团队,培育本土团队,明确目标计划,开展整村运营试点。总结提炼在“政府主导+优质团队+村民参与+资本运营”模式上的好经验、好做法,创树乡村旅游运营助推乡村振兴的“河南样板”。
十、实施全方位营销推广行动。借助网络营销、媒体营销、体验营销,紧紧依托新媒体、新技术,组织开展全方位营销推广,协同提升太行山地区乡村旅游知名度、美誉度。强化与人民网、新华网、抖音、快手等全媒体平台合作,建立“老家河南—太行山”新媒体矩阵,打响太行山乡村旅游品牌。做好“第五届全球文旅创作者大会”,启动“千名领学官DOU来读河南”的品读之旅,开展“ 万名创作者DOU来行河南”的共创行动,策划“行万里阅千年”全球青年看古都系列主题活动,发起“我在古都”互动征集活动,打造河南山水新图景、河南乡村新体验、河南民宿新风潮等鲜活有趣的新内容新创意,让“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立起来。
责任编辑:申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