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第七届中国诗歌节 > 新闻列表

当代诗人张况:河南诗歌从历史深处走向未来

  2023年9月21日至27日,第七届中国诗歌节将在郑州举办。据悉,本届诗歌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作家协会、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老家河南,中原故地,今天的郑州,既继承了《诗经•郑风》的古典浪漫,又激荡着新时代的昂扬诗情。作为中国诗歌版图上重要的章节,参会的全国诗坛名家将齐聚于此。为迎接本届诗歌盛会、传承艺术文化,顶端新闻文学频道特推出“第七届中国诗歌节高端访谈”策划,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主编李少君、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叶延滨、著名评论家谭五昌为艺术总指导,专访国内10余位诗歌名家,共叙中国新诗的发展。

当代诗人张况:河南诗歌从历史深处走向未来

  本期专访名家为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张况。张况近些年来专注于宏大史诗写作,其创作气象万千,善于引入现代概念和现代观念,诗意地唱出自己对历史的新解,具有强烈使命意识与担当意识的艺术自觉。

  今年,中国诗歌节选择在豫举办,是河南诗歌的高光时刻。您觉得诗歌节选择在河南郑州举行的意义有哪些?

  张况: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诗的国度,自《诗经》以降,涌现不少接地气的不朽诗篇。中原大地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的文明记忆,其中诗歌文化记忆是至为厚重的一页,永不过时,举办中国诗歌节意义重大。

  河南自古就是中国的诗歌重镇,历朝历代,诗人辈出,名篇不断。仅以唐朝为例,就涌现出杜甫、白居易、李贺、元稹、刘禹锡、李商隐等伟大诗人,河南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更是诗歌的故乡,此次中国诗歌节选择在河南郑州举办,意义重大。可以负责任地说,河南确实担得起诗歌大省的称谓!我与河南很有缘,曾游历过郑州、洛阳、荥阳、南阳等地,或考察,或采风,并为荥阳、洛阳等地写过诗歌,《并非所有的秋天都从第一片绿叶算起》就是其中之一。

  河南自古以来是诗歌大省,河南的诗歌文化是中国诗歌版图上的重要篇章。能否谈谈河南的诗歌文化基因对中国诗歌发展的影响?当下时代,河南该如何更好地传承诗歌传统、繁荣诗歌文化?

  张况:河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诗歌大省、文学重镇,河南的诗歌地位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支撑,在我国诗歌版图上可谓举足轻重,占有非常重要而突出的位置。今天,中国诗歌在中国历代诗性精神的光辉照耀下,正以崭新的面貌示人,各种实践性写作层出不穷,不一而足。可以说,中国新诗已在全球化语境下的诗歌大格局中牢牢占据了一席之地。本届诗歌节旨在传播中国诗歌文化,更好地弘扬人类伟大的诗歌精神,河南诗歌作为中国诗歌和地域性诗歌的一种有益补充,其作用和意义当然是显而易见的。

  河南诗歌文化基因纯正,历史文化名胜不可胜数,历代诗坛名家辈出,从古及今,一大批具有重大影响的诗人就生活在这块热土上,为河南诗歌文化发展担当举足轻重的角色,起到引领诗歌文化潮流的重要作用。脍炙人口的诗篇如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忆江南》《钱塘湖春行》、刘禹锡的《乌衣巷》《秋词二首》等,都给后世留下宝贵精神文化财富,前贤们的作品,可以说对中国诗歌的发展产生过极其重大的影响和引领作用。我觉得河南在挖掘传承厚重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进一步重视中原历史文化传承,可以在河南籍古代诗人诗歌研究方面作些大文章。将之与河南历史文化旅游线路结合起来,带动河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让这片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历史文化的中原祖地,更加充满郁勃的生机活力和浓厚的诗意。

  借助本届诗歌节,能否浅谈一下中国新诗的发展现状与未来?

  张况:中国新诗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草创,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历经了现代诗的三次普及运动,一直延伸到20世纪90年代的诗人个性化写作,之后再经不断延拓,扩展到新千年之后的新抒情诗、新叙事诗、新古典主义历史文化诗歌写作等。百年沉淀,百年开新,中国新诗已成功完成了由当初的草创到实验再到建设的“三级跳”。

  这几年,因当代诗歌而引发的网络话题其实并不少,许多读者因“读不懂”进而产生抵触性情绪,您怎么解读这种现象?

  张况:毫不客气地说,诗的寂寞,诗歌遭网暴引发各种话题,究其原因,跟一些诗人的不争气、不严肃有着莫大关系。诗人本应是一类本质纯粹的人,需要具备社会良知,需要承担道德责任,而不应是搅动话题博取功利的人。一部分伪诗人常常沉湎于自身的各种无聊体验、个人的各色“强说愁式”的悲欢和一己鸡毛蒜皮似的得失之中,作品中没有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没有人文大关怀,他们不考虑读者,只顾个体发泄,作品“屎尿味”“江湖味”太重,一些诗人故弄玄虚,搞些读不懂的“破玩意”,自然也就不可能弘扬真正的诗歌精神,不可能在读者群中找到心灵共鸣。

  我认为,从前辈诗人在历史上走过的烙印,便可知诗歌亘古流传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创作者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在于其作品是否在思想上有所贡献。附庸风雅的“梦呓诗”、以身体为掩饰,用所谓“下半身”写作的“口水诗”,没有“告诉”,也没有‘发现’,对读者根本没有任何启示价值和指导意义。这种不可回收的“垃圾”作品,我称之为“玩弄”大众的语言泡沫,毫无分量,而玩弄语言,其实就是在玩读者。

  从文学氛围和环境来看,人民的审美现在不断变异,一些小资情调的东西在泛滥。诗的寂寞原因之二,在于国内外流行文化的强力冲击。现代人在审美情趣上已与过去大异其趣,人们需要的文化,更多的是对现实立竿见影的、马上有指导效果的文化。在这种思潮下的催逼之下,“快餐文化”“口红文化”逐一浮出水面,大行其道,甚至成为最容易带来市场效益的摇钱树。另一方面,生活方式的多元和富足带来的安逸,小资情调的沉渣泛起,让诗歌失去了穿透时空的力量,变得软塌塌,毫无力量感。老实说,这样的假诗、伪诗,它距离现实、距离心灵太遥远了。如果说“愤怒出诗人”,那么在今天的经济条件下,许多诗人都因安逸的生活而失去了思考能力和忧患意识,变得颓废而不思进取,这是诗歌异化蜕化变质的温床。

  随着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诗歌似乎已经不独是人类的专属,AI、ChatGPT等一些人工智能工具已经能写出诗歌作品,一度引起人们的热议,您如何看待AI、ChatGPT等写出的诗歌作品?您认为这属于具有文学价值和人文关怀的作品吗?

  张况:科技现代化是一把剑,剑自然是双刃的,不像刀。现代科技日新月异、高度发达,它服务并促进人类社会获得进步无可厚非。但诸如AI、ChatGPT这些人工智能“写”的东西,只是高精度筛选后拼凑粘贴的“伪作”,机器人确实可以闹出很大动静,但它毕竟是人造出来的,是“冰冷的”,也是“无情的”,它永远不可能像“血肉之躯”的人类,具有真实的体温和真切的情感。正是由于缺乏真实温度和可靠情感,因此,这类塑料式的“伪作”没太大的文学价值,也不可能具备真正的人文关怀。我不喜欢这种科技“垃圾”。(记者:张茹、王慧玲)

责任编辑: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