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第七届中国诗歌节 > 新闻列表

当科技与诗歌“碰撞”,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2023年9月21日至27日,第七届中国诗歌节在河南郑州举行,中原大地迎来了高光时刻。据悉,本届诗歌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作家协会、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老家河南,诗在中原。今天的郑州,既继承了《诗经•郑风》的古典浪漫,又激荡着新时代的昂扬诗情。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如今的郑州,已是一座十分现代、时尚、智慧化的城市。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AI、ChatGPT等工具已然“闯入”诗歌领域,并能写出诗歌、散文、新闻报道等作品,引起热议。当科技与诗歌“碰撞”,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我们也不禁叩问。

  “这个问题很新潮,很具当代意识”,著名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谭五昌表示,人工智能诗歌的出现是当下科技时代的必然现象,也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但AI诗歌注定欠缺人文关怀,“机器人毕竟还是机器,它不是血肉丰满的人,它没有人的情感状态”。

  对于AI 诗歌的发展,河南省诗歌学会会长张鲜明则持较为乐观的态度,张鲜明表示自己曾尝试AI、ChatGPT方式“创作”诗歌,但“从目前人工智能所能达到的写作水准看,还远远达不到文学创作的层面”。他还分析了AI创作背后的技术逻辑,指出“人工智能的所谓“创作”,所依据的是数据和信息,缺少的恰恰是文学创作所依据的最关键的东西——心灵。

  因此,张鲜明进一步解释,人工智能写出来的所谓“诗歌”,是符合特定主题的“标准件”,甚至也会显得很美、很生动,但缺乏感人的力量。“灵魂是人类所独有的,灵魂的在场,是文学创作所必需的,离开了奇妙无比、甚至不可捉摸的灵魂,哪里还会有‘文学’呢?”张鲜明指出,人工智能也许可以“很好”地、“标准化”地写出新闻稿,也可以按照人的指令去完成一篇一篇“符合要求”的论文,但绝对写不出《红楼梦》《百年孤独》和《荒原》。

  所以,“作家和诗人完全可以放心,在与人工智能的较量中,我们应该不会败下阵来。”张鲜明说道。

  对此,河南省诗歌学会执行会长吴元成和著名诗人狄力木拉提·泰来提也持相似观点,“人工智能不可能取代诗人的个性创造,它也因此很难产生据有文学价值和人文关怀的优秀作品”。“人工智能是人类思维、人类能力的重要延展,但人工智能再发展,也达不到人类创作的体温。人工智能的文学价值不足为虑,其人文关怀意义就在于人类发明的工具再灵巧,取代不了人类自身”。

  当代诗人叶延滨则分析了目前关于智能写作存在的两种声音,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目前的智能写作,创作水平还处在初始阶段,没有达到优秀诗人写作的那种高峰、以及优秀诗人所创造的经典,因为,人工智能目前还未达到人类所具有的独特性,比如独特感受、独特情感、独特思维,独特想象力。

  “人工智能在今天是人类伟大的发明、伟大的创造,他们能够自我学习,不断提高,因此不能轻视人工智能的写作。AI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至少在今天,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技术和写作方式,它将会极大的改变诗歌的写作、诗歌的传播和诗歌的形式,影响今后诗歌的发展方向”,叶延滨同时指出。

  对于AI诗歌,大河诗刊社社长兼主编高旭旺秉持着开放的态度: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歌存在,或者叫“发声”。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与走向。他认为,人工智能对当下诗歌创作的冲击,是一件好事。其一,它打破诗歌界以传统为导向的创作向度;其二,遏制了诗歌界同质化现象的漫延和疯长。“我希望有更多的诗人能够参与进来,在AI和诗歌进行交互的过程,辨认我们自身的精神存在和灵魂寻觅”,高旭旺说,存在就是发展,应该互认、互证,让河南诗歌乃至中国诗歌有一个光泽的远方。

  河南省诗歌学会副会长李霞也认为,AI和人类的竞争是好事。尽管到目前机器人还没有写出让人叹为观止的作品,但不代表将来不能。“竞争应该是好事,多元更是好事。何况,机器人本来就是人的作品”,李霞指出。

  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张晓雪结合自己的诗作《机器人》,谈到不具备心灵空间的传感器虽然通过复制、打乱、交容的方式产生出海量的新文体,产生出主题化、情景化、物理化的字词句章,却无法解决精神困境,传达不出情感故事。模仿不了情感状态在一个个瞬间的微妙变化。“通过人工智创作出的诗歌,类似假花式的漂亮分行,不足以撑起美和细节的真实感”。

  “据说机器人能破解人类很多秘密了,但人类复杂的情感一定是它唯一不能触摸到编排出的,而且永远也触摸不到。”张晓雪坚信,诗歌因崇尚天性、个性,感知有差别的灵魂,而具有不可战胜性,即使人工智能也绝对不会,不可能,诗人不必担忧。

  著名诗歌评论家耿占春,对于AI诗歌也给出了预测性的评论,他指出,AI、ChatGPT应该能够做出纯粹的智力活动或程序化的文本,但诗歌写作涉及到的不仅是智力,它植根于经验的连续体,植根于语言与苍茫人世的复杂关系,植根于不知其来由的情绪与感受,耿占春相信 “人工智能工具也能写出修辞学上很像诗歌的文本,但它可能或许经不起这样的阅读”。

  各位诗歌界大咖的不同声音,也表明AI诗歌目前存在着的诸多争议。时代的潮水波涌浪翻,拥抱时代、拥抱科技及其所带来的变化,是社会和个人发展无可避免的选择。

  未来,无论人工智能等技术如何发展,诗歌、文学作为人类心灵与灵魂终极关怀的表达,我们认为,其人文价值与思想意涵永远是诗歌无可替代的底色。

  期待未来中国诗歌的发展越来越好!(记者:毛亚珂  实习生:周磊)

责任编辑: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