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1日至27日,第七届中国诗歌节将在郑州举办。据悉,本届诗歌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作家协会、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老家河南,中原故地,今天的郑州,既继承了《诗经·郑风》的古典浪漫,又激荡着新时代的昂扬诗情。作为中国诗歌版图上重要的章节,参会的全国诗坛名家将齐聚于此。为迎接本届诗歌盛会、传承艺术文化,顶端新闻文学频道特策划“第七届中国诗歌节高端访谈”栏目,《诗刊》社主编李少君、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叶延滨、著名评论家谭五昌为艺术总指导,专访国内10余位诗歌名家,共叙中国新诗的发展。
本期专访名家为河南省诗歌学会副会长李霞。李霞始终关注并投入当代华语诗与华语诗学的现场生态,他的文字无论是诗歌文本或是理论文本,显得庄重严谨,又情深意切,而作为新锐的诗歌评论家,他的评论文章在诗坛也颇受欢迎。
今年,中国诗歌节选择在豫举办,是河南诗歌的高光时刻。您觉得诗歌节选择在河南郑州举行的意义有哪些?
李霞:中国古典诗歌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中原诗歌。由于种种原因,宋以后中原诗歌在中国的地位陷入弱势。今年中国诗歌节在河南举办,无疑是汉语诗歌一次隆重的省亲活动,将推动中原诗歌的复兴,展示中原诗歌的新形象。
河南自古以来是诗歌大省,河南的诗歌文化是中国诗歌版图上的重要篇章。能否谈谈河南的诗歌文化基因对中国诗歌发展的影响?当下时代,河南该如何更好地传承诗歌传统、繁荣诗歌文化?
李霞:过去不代表现在。河南诗歌的复兴,一要更新观念,告别惯性写作和发表写作;二要有汉语意识和世界眼光;三要培育创新多元的土壤;四要有实实在在的硬件支持和配套措施。
自古以来,河南诗人群体在中国诗坛占有重要地位。那么当下时代,您如何评价现当代河南诗人在中国诗坛的现状及未来的努力方向?
李霞:河南诗人整体在全国还没有进入第一梯队。但个别现象在全国已有重要影响,如河南大学诗人群,一个高校走出的诗人及评论家,在全省占绝对优势,这在全国也非常罕见。
借助本届诗歌节,能否浅谈一下中国新诗的发展现状与未来?
李霞:中国新诗百年后已出现了一个非常喜人的繁荣时代。遗憾的是,这种繁荣还没有得到诗歌圈外的认可。我常常说,汉语新诗,这就是从世界与人类的视野来观照中国新诗,现在已具备与任何语种诗人叫劲的底气与资本,不信,走着瞧。
这几年,因当代诗歌而引发的网络话题其实并不少,许多读者因“读不懂”进而产生抵触性情绪,您怎么解读这种现象?
李霞:我一直坚持并鼓吹口语写作,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让读者因读不懂而拒绝诗歌。当然,读不懂的诗,并不一定都不是好诗。真正的艺术永远都是献给无限的少数人的。
随着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诗歌似乎已经不独是人类的专属,AI、ChatGPT等一些人工智能工具已经能写出诗歌、散文、新闻报道等作品,一度引起人们的热议,您如何看待AI、ChatGPT等写出的诗歌作品?您认为这属于具有文学价值和人文关怀的作品吗?
李霞:到目前机器人还没有写出让人叹为观止的作品,但不代表将来不能。竞争应该是好事,多元更是好事。何况,机器人本来就是人的作品。
在您的诗歌创作(或诗歌评论)生涯中,谁对您产生了重要的、实质性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霞:受到影响的诗人、诗评家肯定有,但仔细一想,好像又没有,这在我进入中年以后越来越这样。好像不应该吧,但事实如此。而且我坚信,个性与原创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诗歌。(记者:张茹 实习生:周磊)
责任编辑: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