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地方动态

鹤壁:筑牢文化根基 解锁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新密码”

  文化铸魂潮涌鹤城,乡村振兴气势磅礴。

  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要大力发展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进程中,鹤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乘势而上、阔步前行,在全省率先提出“分级化管理、专业化指导、融合化发展、园区化打造”的“四化式”建设模式,努力在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中取得新成效,为激发文化双创探索出一条积极有效的现代化路径,在现代化河南建设新征程上奋勇争先、更加出彩中诠释生动实践,打造“鹤壁样板”。

鹤壁:筑牢文化根基 解锁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新密码”

浚县古城社火非遗演艺合作社多次参加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演出 孙海潇 摄

  出台政策 建立机制 明晰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路径

  作为全省乡村文化振兴重要抓手的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鹤壁该如何高质量推进,该如何以此为契机,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更高质量的文化新产品,进一步拓宽文化双创路径,为时代留下宝贵财富。

  强化组织领导,做好统筹文章。全市县(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文旅局)成立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责任科室、场馆负责人为成员,统筹推进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工作,积极引导扶持辖区乡村,以村级文化艺术队伍为基础,倡导掌握文化技能或有共同文化爱好的群众成立乡村文化合作社,开展文化活动。

  强化系统思维,抓好顶层设计。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工作伊始,鹤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通过精准具体调研和广泛座谈交流,寻求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文化合作社的“源头活水”。出台《鹤壁市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方案》《鹤壁市乡村文化合作社培育提能实施方案》,明确了五年建设规划,界定了公益事业型、产业带动型、融合发展型三个类型标准,提出了“一个标牌、一套班子、一个活动场所、一个活动计划、一套工作制度、一套档案”的“六个一”建设标准,明晰了“四化式”建设模式,制定了鹤壁市乡村文化合作社章程、合作社活动管理制度、学习培训制度、社长责任制度等,构建出乡村文化振兴开新局的“四梁八柱”。

  加强工作指导,扎实推进实施。创新实行市级文化场馆分包县(区)责任制,通过市级文化场馆包指导、包推进、包督导、包培训,确保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落地落实,形成了上下联动、条块结合、分级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鹤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每年召开一次推进会,每半年组织一次现场观摩会,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进行一次督导,加强交流学习,解决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推动合作社工作有序开展。

鹤壁:筑牢文化根基 解锁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新密码”

淇县大石岩红色文化合作社进行电影编排 鹤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立足乡村 务求实效 打造激发文化双创的“鹤壁样板”

  体察市情、观照农情,研究乡村、服务乡村,破解难题、激发活力,立足鹤壁、突出特色,探索乡村文化生命力的鹤壁模式,注定与全省其他地方不同,这源起于创新思路、实践探索、有力推进。

  分级化管理,让指导更给力。鹤壁建立了“县(区)成立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办公室、乡镇(街道)成立文化合作社总社、村级成立文化合作社分社”三级管理服务机制。三级管理各司其职,在整合乡村文化资源、壮大人才队伍、开展文艺演出、打造文艺精品等方面协同发力、精准发力,让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为广大群众打造生活的“诗和远方”。

  专业化指导,让技艺更精湛。鹤壁市文化馆、鹤壁市豫剧牛派艺术研究院及各县区文化场馆文艺人才分别担任所在村(社区)的荣誉社长、艺术顾问,淇县戏曲文化合作社邀请中国豫剧表演艺术家虎美玲担任荣誉社长……鹤壁以文艺团队联系制、专业人士帮带制、艺术老师授课制等途径,有效破解了乡村文艺团队缺乏专业指导的难题,提升了群众的艺术素质。

  融合化发展,让动力更澎湃。鹤壁采取“乡村文化合作社+”的模式,将文化活动与产业发展相融合,培育有产业支撑的乡村文化合作社,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淇县大石岩村成立融红色影视、教育、文创、旅游、农产品开发等于一体的红色文化合作社,成功打造全省乡村旅游特色村便是成功典范。

  园区化打造,让示范更有力。漫步“河南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淇县高村镇淇园古镇文化合作社,8个园林式主题文化园处处有景、步移景异,12个艺术团体和1家文化传媒公司成就了融艺术表演、红色教育、展览展示、技艺培训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合作社,成为繁荣朝歌文化的标杆之作。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四化式”建设模式是鹤壁乡村文化品牌化的实践,更是“鹤壁乡愁”品牌内涵的丰富和延伸。淇县戏曲文化合作社、淇县大石岩红色文化合作社、淇滨区龙岗人文小镇综合文化合作社、山城区陈氏通背拳文化合作社被评为“河南省示范性乡村文化合作社”。

鹤壁:筑牢文化根基 解锁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新密码”

鹤壁市山城区陈氏通背拳文化合作社志愿演出 郭艳峰 摄

  聚焦资源 搭建平台 发挥乡村文化合作社多元价值

  山川造就风物,水土涵养人文。从浚县泥塑的供不应求到淇县盆景的火热畅销,从浚县古城社火非遗演艺合作社推出的创新社火展演到山城区红色剪纸上墙展销,从齐秀村艺到文创农产品,从唱响村歌到记录村史……这是鹤壁乡村文化合作社亮丽多姿的文化符号,也是其发挥多元价值的生动缩影。

  鹤城文化灿若星河,社火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星。第十五届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期间,浚县社火文化合作社、盘鼓文化合作社、高跷文化合作社、秧歌文化合作社等近百个合作社承担了百分之八十的文艺演出活动,八方游客纷至沓来。

  鹤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扎根基层,组织乡村文化合作社持续开展志愿文化服务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乡村春晚、春节文化会演、元宵节文化会演、全市传统武术展演等群众文化活动中,各文化合作社纷纷展示各自特色,让各村文化演艺活动呈现“村村有特色、年年有提升、四季有村晚、月月有活动、周周有看头”的繁荣场景,打通文化惠民的“最后一公里”。

  在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中,鹤壁市注重挖掘特色文化,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了“非遗展示、社员受益、传承发展”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增强了乡村的吸引力和产业竞争力,为文旅文创融合,带动乡村产业振兴起到了重要作用。

鹤壁:筑牢文化根基 解锁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新密码”

鹤壁市鹤山区西杨邑村乡村文化合作社开展鹤壁窑制瓷技艺传承活动 鹤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激励考核 赋能驱动 激发乡村文化合作社内生动力

  近段时间,淇县庙口镇仙谈岗村不少村民一大早便开始线上学习盆景制作技艺。原来,淇县实施了“千人千艺”乡村文艺人才培育计划,先后举办戏曲、广场舞、剪纸等乡村艺术培训班80余次,培育1200余名才艺能人,让农民“富了脑袋”也“富了口袋”,深受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窥斑见豹,感知鹤壁农村之变便能感知乡村文化合作社给鹤壁农村带来的深刻变化。这离不开鹤壁市构建全方位的激励考核机制,推动乡村文化合作社行稳致远的新模式。

  坚持示范引领,以精品带动整体质效。为树好标杆,做好典型引路工作,鹤壁市坚持一手抓标准,一手抓扶持,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要求各县(区)重视、支持文化合作社建设,积极在县、乡、村、个人四个层面分别打造建设示范性合作社并进行重点扶持,打造一批公共文化创新亮点。

  加强激励考核,以绩效促落实提升。鹤壁市将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工作列入对各县(区)“文化强市”考核目标,实行半年排序、全年评先的常态化工作机制,以排序增动力,以考核促干劲,以激励抓落实促创新,推动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工作提质增效、出彩“出圈”,让广大群众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升华感情,汇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鹤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熊发禄表示,接下来,鹤壁市将聚焦进一步提升乡村文化合作社影响力、辐射力、创作力、技能力、融合力、运行力等方面重点发力,推动民间艺术和乡土文化繁荣发展,为乡村文化建设铸魂聚力,树立文化自信,以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让鹤壁成为闪耀中原的文化高地!(鹤壁日报记者:王玉姣)

责任编辑: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