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发布会(宣传思想文化专场)在郑州举行,发布会重点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曾德亚介绍,在新时代这十年,河南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以一份份真金白银的河南答卷,解析新时代原创性思想的伟力,以一个个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标注新时代变革性实践的印记,以一项一项办成的大事要事,铺展新时代突破性进展的画卷;以亿万老百姓的笑脸,讲好新时代标志性成果的河南故事,奏响了“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河南强音。
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讲好“河南里的中国故事”
河南有老天爷赐予的壮丽山河,有老祖宗创造的灿烂文明,有老前辈凝结的精神谱系,有老百姓奋斗出来的美好生活,河南人如何聚焦建设文化强省,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为总抓手,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为牵引,讲好“黄河故事”?
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姜继鼎介绍,近年来,编制了《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制定了《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工作方案》,印发了《“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塑造实施方案》,确定了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两大战略定位,明确了文旅文创成支柱的路线图、任务书。谋划推进138个文旅文创重点项目(总投资4223亿元),比如郑汴洛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全面布局,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三门峡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等建成开放,殷墟遗址博物馆、黄河国家博物馆、黄河悬河文化展示馆等加快建设。
未来,河南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将聚焦三个方面,一是聚焦“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一批在中华文明演进历程中具有重大价值、关键意义的文化标识,讲好“河南里的中国故事”。二是聚焦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夏文化、仰韶文化等考古研究领域集中攻关,彰显河南在中华文明研究阐释中的历史担当、历史作为、历史主动。三是聚焦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郑汴洛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全面提升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生态康养旅游品质。
河南将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考古研究机构
习近平总书记向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致信祝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入选14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选50项,数量均居全国首位,这十年,河南考古成就斐然。
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田凯介绍,十年来,广大河南考古工作者围绕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等考古学文化持续开展研究,已逐步建立起各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序列,明晰了各考古学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的文化定位。在科技部主导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我省灵宝西坡、登封王城岗、新密新砦、偃师二里头等重要遗址都是考古发掘研究的重点,我省广大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工程中先后负责并参与了13个子课题的研究,成为该项目的中坚力量。
河南考古研究单位未来将一方面全力推进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塑性改革,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考古研究机构。还要做好课题规划,凝练一流课题,采用“一遗址一课题一专班”模式,加大灵宝北阳平、巩义双槐树、南阳黄山、登封王城岗、禹州瓦店、新密新砦、偃师二里头等重点遗址考古发掘。三是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将文明探源研究的时空范围向更早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早期文化阶段延伸。
河南在借助出圈效应内聚文创核心竞争力
从2021年春节以来,河南广播电视台“中国节日”系列节目频频出圈,未来,河南在借助出圈效应内聚文创核心竞争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方面,有什么样的打算?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黄玉国介绍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高度重视文化繁荣发展,立足厚重的文化资源禀赋,扎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成功,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感受到人们对优质文化产品的渴求和期待。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继续深挖文化“富矿”,持续提升“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温度和热度,创作更多承载中国精神的优秀作品。
近期,我们与河南广播电视台正在策划酝酿,推出其它门类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节目,请大家继续予以关注。下一步,省委宣传部将继续落实好中央和省委关于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要求,用好用活文化遗产资源,在方向引领、政策支持、人才引育、机制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以更加主动的创新创造,推动创作更多优秀作品,擦亮“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推动河南文化繁荣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文艺事业勇攀高峰,未来争取更多“国字号”活动落户河南
河南文艺事业经历了百花齐放、勇攀高峰的十年,从全国范围来讲,河南的文学、戏剧、书法、摄影、美术、杂技、民间文艺、文艺志愿服务等各项工作都能保持全国前列。
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一级巡视员王朝纪介绍,十年来,河南40多部作品荣获全国性文艺大奖。李佩甫的《生命册》实现茅盾文学奖本土作家零的突破,豫籍作家获此项奖的人数达到9人,占全部获奖总数的五分之一。杜涯获得了第九届鲁迅文学奖,此奖项十届评选河南共有7位本土作家获奖,在全国稳居高位。
孟宪明和南飞雁的长篇小说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邵丽十年间3次获得全国《小说月报》百花奖,凸显了“中原作家群”实力;美术创作方面,“中原画风”优秀美术作品在18个省份进行巡展,擦亮了“中原画风”品牌;舞台艺术创作方面,话剧《红旗渠》、豫剧《焦裕禄》《重渡沟》等精彩纷呈,屡获全国大奖,“河南戏剧现象”令全国瞩目。
在影视创作方面,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电视剧《大河儿女》《花开山乡》等产生较大影响。《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爆红出圈,成为全国文化领域“现象级”事件,《大宋·东京梦华》《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等既叫好又叫座,成为河南响当当的文化品牌。
未来,河南文艺界将进一步提升文艺创作生产组织化程度,健全完善扶持奖励激励机制,打造特色文艺品牌,争取更多“国字号”文艺活动落户河南,着力培养新时代文艺豫军。另外还将探索国际传播的“打开方式”,打造一系列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在文化惠民方面,曾德亚介绍,通过“家门口”的文化阵地、“指尖上”的书香文韵、塑造群众心坎里的大舞台、我的舞台我做主等四个关键词打造,实现从文化乐民到文化惠民,让更多群众有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未来将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聚力、以文兴业,大力推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连通城乡文化资源,持续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性、参与度、感知度、满意度。
十年磨一剑,河南社科界构建“中原学”大学科群
哲学社会科学做的是“培根铸魂”的工作,这十年来,河南社科界是如何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的?
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李庚香介绍,十年来,河南社科界聚焦构建“三大体系”,在建设“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上取得良好成效。
全省社科界以“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围绕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努力打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原品牌,不断巩固语言学、文学、历史学等优势学科地位,推进甲骨学等绝学、冷门学科发展。
河南社科界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推动构建了以炎黄学、殷商学、新宋学、河洛学、新时代黄河学为支撑的具有中原特色的“中原学”大学科群,在国内产生重要影响。省社科联的《民主的选择:中国为什么走自己的路》为例 ,入选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被译为俄文、法文,走向世界。河南社科界着力打造“中原专家学者群”方阵,培育推出中原人文学者群、中原经济学家群、中原法学家群,做到了握指成拳,实现了集群发展。
未来,河南社科界将坚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在持续提升“三力”中做好新时代的大学问、服务社会发展的真学问、贴近民生的暖学问。
河南省数字经济规模突破1.7万亿
十年辛苦不寻常,这十年河南网信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
河南省委网信办主任郭岩松介绍,河南省委成立河南省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推进省市县三级网信体系建设,党对网信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这十年,是网上正能量更加充盈的十年,是网络空间更加清朗的十年,是数字经济更加繁荣的十年,也是网络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的十年。
把互联网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河南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目前,河南省数字经济规模突破1.7万亿,比“十三五”初期增长近1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9.6%。线上办公、网上授课、在线医疗、数字文创、直播带货等新业态不断涌现,网络扶贫惠及河南省718.6万贫困人口,共享经济让生活更便捷。比如,河南本土企业UU跑腿,依托“互联网+生活服务”,平台注册用户5200万人,注册“跑男”500万人,去年营业额超16亿元。全国互联网头部企业华为、字节跳动、网易、新浪、360、浪潮、阿里巴巴等纷纷落户中原,河南已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热土。
推进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和法治化建设,河南依法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侵犯公民个人隐私等网络违法行为,努力让网民上网更安全。建成国内首家网络安全科技馆,河南每年举办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打造“强网杯”网络安全挑战赛“国赛”品牌,全社会网络安全防护意识明显提高。河南省内51所高校开设网络安全相关本科专业77个,网络安全产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产业链条更趋完善,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向上向好。
责任编辑: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