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红色旅游景点成为不少家庭出行的选择:带孩子走进革命纪念馆,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风范;借助VR技术,体验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战斗经历。
上个月刷屏网络的第九届“博博会”,红色展区成热门打卡点。郑州二七纪念馆展区的队伍排得格外长,因为在此处可收获“二七精神永存”等多枚印章。
在一段段革命历史中感悟红色文化,在一个个红色故事中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不约而同、不知不觉间已成为一种习惯。今天,我们对革命先辈足迹的每一次探访,都是一次思想洗礼;我们与革命文物的每一次对话,都是一次精神传承。
“46年来,我放过很多电影,让我终生难忘的一部是1990年轰动全国的《焦裕禄》。”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开封市祥符区电影公司党支部书记郭建华在焦裕禄精神的感召下,坚守农村放映这块阵地,为农民输送精神食粮。
今年6月,江苏省滆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党总支书记、主任索维国在焦裕禄干部学院参加培训时,重温了这部电影,也听说了这位“放电影的老太太”的故事。他们一行人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跨越近700公里,前来瞻仰焦桐、拜谒焦陵,“总是看着看着便哽咽了,听着听着就流泪了”。
为了让广大党员、干部在接受红色教育中守初心、担使命,河南充分发挥特色党性教育阵地作用,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促使广大党员干部在党性教育中不断巩固升华理想信念、扛稳扛牢使命担当。
“红色基因库”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让红色文化火起来。红旗渠干部学院在“见物、见事、见人”上做文章;大别山干部学院课堂既包括现代化、数字化、多媒体教室,也设置在渠边上、桐树下、窑洞里;授课老师既有党校教授、专家学者,也有红军后代、烈士家属……近年来,通过情景式、浸入式、共情式、互动式、体验式等多样化教学培训方式,切实推动了广大党员干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
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让思政教育入眼入耳、入脑入心。“竹板一打激情高,红色的旗帜神州飘……神舟五号游太空,中国巨龙创辉煌!时代车轮走向前,党旗的色彩更鲜艳。”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郑州市金水区文化路第三小学的同学们打着竹板唱红歌,这所学校坚持课程合力、以文化人,知行合一、铸魂育人,已成为一项传统。
从参观红色遗址、观看党史视频,到创作主题绘画、组织歌咏比赛,再到开展亲子共读、访谈身边典型,河南各地大中专及中小学结合青少年和儿童的年龄特点,不断创新红色课堂呈现形式,把红色火种播撒在他们心中,助力稚嫩的树苗健康成长,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
理论宣讲是将科学理论转化为生动实践的桥梁通道。“新野县一人说唱团”团长符光录创作、演唱党史题材竹板书,深受群众喜爱;漯河市组建了11支“志愿红、礼赞百年”党史国史宣讲团队,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宣讲;许昌市成立了“百名‘五老’”宣讲团,下沉基层开展宣讲。
特别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我省组建省委宣讲团、各省辖市委宣讲团和194个“百姓宣讲团”,开展基层宣讲“五进”活动,进行了4500多次专题研讨交流和2万余场次基层宣讲,直接受众达800余万人次。
红色土地成就了民族解放的人间正道,也铺就了通往复兴梦想的康庄大道。随着《河南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促进条例》的发布,各级党委和政府时刻把老区发展和老区人民生活改善放在心上,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加快老区发展步伐。2020年年底,革命老区中的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山乡巨变,老区新貌。商城县美不胜收的多彩田园,辉县市蔬菜工厂带动农民增收……新时代的老区人民继续发扬革命精神,擦亮“红”的底色,提升“绿”的成色,做强产业特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在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上奋力奔跑。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放眼这片红色热土,勤劳的中原儿女用行动继承精神,用精神指引行动,正描绘着一幅幅壮美的时代画卷。
亲历者说
红旗渠精神点亮我的人生
□林州市退休干部于报生
红旗渠精神,不仅改变了当年林县人民的命运,还时刻影响着现在的林州人,影响着我。
我曾三次参加修建红旗渠。十五六岁时,老家村口修建红旗渠隧洞和渡槽时,我放学后就去搬石运料;1992年我在东姚镇工作,组织岭东8个村对东风洞清淤挖堵,解决山区干旱问题,将团结水库蓄满水,在山旮旯建起蔬菜棚;1994年红旗渠技改,我带领东姚镇350多名民兵与解放军战士一起鏖战渠首,我十几岁的儿子用木杆挑着灯和我们一起干到凌晨。
靠着艰苦奋斗,林州发展成了全国百强县,我也从一个骑车下乡走遍东姚镇的青年干到了退休。
2017年退休后,我得了一场重病,经历两次手术,心情一度低落,反而是曾经一起挑灯夜战的儿子半开玩笑地跟我说:“爸,咱得有红旗渠精神啊!是不是得积极点面对困难?”一句话让我如梦方醒,有那么多修渠人年纪轻轻就牺牲了,现在自己生个病算什么?于是,虚弱的我重新拾起年轻时喜欢的写作,写红旗渠的那些人、那些事。可以说,正是红旗渠精神带我走出困境,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此后,我又作为“五老”红色宣讲员,深入乡村采访当年的修渠人,并多次受邀到学校、机关宣讲。我还参与主编《旗帜:红旗渠最美奋斗者人物志》,该书获评“豫版好书”,并获得“出彩中原”视频荐书一等奖。儿子又问我:“爸,你现在是不是很自信?”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自信了,我觉得现在干啥事就能成啥事!”正是红旗渠精神激励着我敢想敢干,道路越走越宽。
眼下,我正联合几位老干部夜以继日编纂《红旗渠大辞典》,重新梳理红旗渠的点滴历史。这十年,红旗渠精神让我一个微小的个体从不怕困难到不断增强自信,再到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又何尝不是在引领着中华民族从自信自强走向伟大复兴呢?(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婵 整理)
用焦裕禄精神宣传焦裕禄精神
□兰考县焦裕禄纪念园管理处党支部书记、副主任董亚娜
我从1994年4月起在焦裕禄纪念园工作,在这里亲身经历了家乡的巨大变化,也见证了红色教育从原本沉寂的“冷门”,发展到今天的备受关注。之所以放弃原先待遇丰厚、前景不错的工作,选择来到焦裕禄纪念园,是因为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兰考人,对焦裕禄有着太深的感情。我要“用焦裕禄精神宣传焦裕禄精神”。
记得2009年,来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参观学习的人数呈井喷式增长,我们决定对纪念馆重新修整布展。每天早上6点多,我就赶着去纪念馆,走的时候儿子晨晨还没醒,夜里12点多回到家他已经睡了,成天打不着照面。一天,在出门征集文物的路上遇到了晨晨,40多天没见妈妈的儿子一下子跑过来抱住了我。强忍住泪水,我撒开孩子的手,和同事继续去工作。时至今日,这个画面我仍然记忆犹新。
习近平总书记于2009年4月1日、2014年3月17日两次来到焦裕禄同志纪念馆,两次都是由我担任讲解。每次接到讲解任务,我都要精心设计几套讲解方案,将每套讲解方案熟记在心。在焦裕禄半身铜像、“十条工作方法”电子屏、“干部十不准”图示、焦裕禄生前办公桌等展品前,总书记仔细察看,我在一旁深受触动。
兢兢业业干这份工作,源自一种崇敬,更源自一种热爱。每到6月新麦收获时,就有农民从家里带来新蒸的白面馒头,摆在焦裕禄墓前;当地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提起焦裕禄,依然亲切地称他“老焦”。凡此种种,都激励着我继续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带领馆里的年轻讲解员们发扬红色传统、加强红色教育,让焦裕禄的故事代代相传。(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婵 整理)
专家点评
推动红色基因传承常态长效
□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主任刘汉征
河南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红色资源富集,既有大量的革命遗址遗迹、纪念馆、博物馆,又孕育产生了以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为代表的宝贵精神财富,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近年来,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殷殷嘱托,扎实开展党内主题教育,用好用活特色党性教育基地,打造理论宣讲活动品牌,创新革命传统教育方式,做强做优特色优势产业,激发了人们永远跟党走的信心决心,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
传承红色基因,不是一阵子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必须在常态长效上下功夫,真正做到注入血脉、融入灵魂、化为行动。一要用心守护好红色阵地。健全红色资源保护管理运用工作机制,全面系统开展普查调研,注重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的挖掘阐释,更好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二要用情讲好红色故事。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注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用群众听得懂、看得见、体验到的方式,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不断提升红色文化的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让党的历史知识和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在内心深处激发红色认同、产生情感共鸣。三要用力化为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最终还要落实到履职尽责、为民谋利上。注重从红色传统、红色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转化为思路、细化为举措、实化为行动,做好“红”“绿”结合文章,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文旅文创融合等重大战略的实施,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成效检验传承红色基因的“成色”。
责任编辑: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