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媒体互连

来黄河文化公园,听故事……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黄河从巴彦喀拉山由涓涓细流汇成滚滚波涛,一路流经9个省区,自西向东横跨5464公里,滋养了炎黄子孙的健康体魄,哺育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留下了丰富多彩的“黄河故事”。

来黄河文化公园,听故事……

  郑州黄河文化公园地处黄河中下游分界处,是黄土高原的终点,华北平原的起点,也是地上“悬河”的起点,一系列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星罗棋布的历史文化景观,使这里成为“游”黄河的绝美之地。

  来,跟着我们一起打卡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黄河故事”吧!

来黄河文化公园,听故事……

  黄河安澜,国泰民安。

  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赋予了中国人民深厚的民族情感,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

来黄河文化公园,听故事……

  河南处在黄河的中下游,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溃坝、泛滥成灾,水患严重,给河南人民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来黄河文化公园,听故事……

  因为黄河的缘故,毛主席对河南省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一生因视察、开会、调研而来河南二十多次。

  1952年10月底,毛主席首次离京视察,就选择了河南省。陪同的领导有杨尚昆、罗瑞卿、滕代远、黄敬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吴芝圃、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等人。

  10月31日,毛主席在罗瑞卿、滕代远和王化云的陪同下,乘坐汽车来到郑州邙山。邙山脚下,毛主席走下车,健步走向附近的邙山小顶山(现郑州黄河文化公园小顶山景区),为了居高临下地俯视黄河,毛主席顺着山路向山顶登去。当时通向小顶山的路是一条羊肠小道,崎岖不平,杂草丛生,行走不便,毛主席当时已是年近六十岁的老人了,旁边的工作人员几次要搀扶他,都被他拒绝。毛主席一口气登到半山腰,发现山腰处有一户人家,打有三孔窑洞。原来,邙山是黄土地质,适合打窑洞居住,附近老百姓就在小顶山的山腰处打窑洞为家。

来黄河文化公园,听故事……

  毛主席来了兴趣,信步走进这户人家的院子。这家的主人叫刘宗贤,正在院子里翻晒大豆秧,抬头发现院子里来了一行人,为首的身材高大魁梧,这个人,音容笑貌很熟悉,似乎在哪里见过,刘宗贤稍楞了一下,猛然想起,这不是毛主席嘛!毛主席来了!刘宗贤又激动又惶恐,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这太突然了,毛主席怎么会到这里来呢!毛主席走到院子里的一条长凳子上坐下,笑笑对呆愣愣的刘宗贤说:“我们走累了,到你这里来歇歇脚,你不会反对吧?”刘宗贤这才反应过来,他激动的说:“怎么会反对呢!毛主席来了,我们高兴还来不及呢!”接着,刘宗贤进屋端出来一大碗茶,放到毛主席面前,诚挚的说:“毛主席,我请您喝茶。”旁边的工作人员出于安全和卫生方面的考虑,赶紧打开军用水壶,送给毛主席,毛主席挥手推开了水壶,端起那个黑粗瓷大碗一饮而尽,然后用手抹了抹嘴,与刘宗贤聊了起来。毛主席与刘宗贤唠了很多,了解了黄河的许多实际情况,也询问了他的家庭情况,有无困难,粮食收成怎么样,够不够吃,家里几口人等,刘宗贤都做了真实的回答。农妇刘氏壮着胆子上前问毛主席:“毛主席,您来了,斯大林咋没来呀?”当时中苏关系亲如兄弟,所以不识字的农妇认为斯大林和毛主席是在一起的。毛主席和众人听罢哈哈大笑,握住她的手说:“斯大林比我忙,路也远,这次没来,下次我和他一块儿来看您吧!”

来黄河文化公园,听故事……

  随后,毛主席告别刘宗贤,继续向山顶走去,到了小顶山的山顶,询问了黄河什么时候水涨,什么时候水落,什么时候泛滥成灾,以及能不能够引黄河水上山等情况。后来,毛主席坐在一个小土坎上休息,他表情凝重的望着山脚下蜿蜒绵亘的黄河,心里在思索着、考虑着:怎么样才能把黄河治理好,化害为利,造福人民。

来黄河文化公园,听故事……

随行的摄影记者侯波按动快门,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使毛主席心系黄河、凝思远眺的瞬间成为永恒的经典画面。

来黄河文化公园,听故事……

这是现在的小顶山,再从此处眺望,旧貌换新颜。

  站在黄河大堤上,望着滚滚东去的黄河水,毛主席所有的感慨与期许化作了语重心长的一句:“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毛主席的深情嘱托已成为激励一代代黄河水利人奋发作为的座右铭。

来黄河文化公园,听故事……

  此次毛主席视察黄河之行,他还谈了他的一个设想,他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来是可以的。”正是这句话,为五十年后开工的南水北调工程提出了伟大构想。

来黄河文化公园,听故事……

责任编辑:李辰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