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博物馆是保守的,我说博物馆是坚守的,博物馆在坚守它的道德、它的知识、它的文化,博物馆是国家的压舱石,我们不能把压舱石最后变得漂浮了,压舱石一定要压住。”
“把博物馆变成游乐场似的,我是反对的,也可能说我这个人太保守,但是博物馆不是游乐场,你可以用博物馆的文化去做游乐场,但是不能把博物馆变成游乐场。”
“要抵制戏说讲解,为什么要抵制?这是我们博物馆的底线。”
“当代信息面前一定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不能盲目地为这个东西做这个东西。”
“博物馆里面不管信息化走得再远,它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就是产品。”
……
9月2日,在第九届“博博会”公众文化讲座《博物馆的文化与传播》上,谈到当代博物馆文化传播,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经典爆款语录频现。
博物馆的初心是什么?恒心又是什么?
中国博物馆发展已经有100多年了,如果从亚历山大缪斯神庙来说,已经数千年了。博物馆发展到今天,它的概念理论体系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我们需要不停地回望,我们建造博物馆、发展博物馆的根源是什么?它的初心和目的到底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田凯经常给大家分享德国两位学者出版的《博物馆设计手册》里的几句话,“观众总是将藏品与过去联系,他们便很容易和当今现实相隔离。其实,实际情况相距甚远,博物馆通常具有能引起变化的道德力量,是创新和实验的领域。”
讲到博物馆的初心,田凯从人类的需求层次讲起,人类有收藏与存储的天性。博物馆是由收藏延伸而形成的,它的核心是收藏,通过对收藏的认识和鉴别,这种收藏行为产生知识。因此,收藏行为是人类认识自然过程的一种方式。
谈到博物馆的恒心,田凯从博物馆文化传承讲起,博物馆里收藏品都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它代表了一个朝代的人们的物质创造,而这背后是历史是文化,是技术是艺术。从国之大者,到民之根本,再具体到每个人的个性化需求,无不渗透博物馆的文化。
田凯表示,博物馆文化有两个层面,一种是精神层面,包括文化认同、规律认知、心灵培育、美学引导,一种是物质层面的技术借鉴、工艺传承、科技创新。它们是交互的、不可分的。过去博物馆里面只注重精神层面和知识层面,很少注重物质传承。
“博物馆里的文物不是死文物,是活文物,是不断创新的物品遗留下来的,这些文物到了今天,同样在延续生命。”谈到博物馆文化传承,田凯特意举了“鼎文化”的例子。
“每一件物品,如一个小小的鼎,承载了我们中华文明的许多文化在里边。7000~9000多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已经开始出现最早的鼎了。鼎从一种炊具最后变成了权力的象征。相传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奉为传国之宝,因以借指国家政权。从鼎与文明,鼎与国家,鼎与民族,鼎与礼制,鼎与中原,鼎与革新,它的文化传承是多元的,鼎既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又是道德的象征,鼎又附带了道德规范。鼎又是一种变革的象征,它既是传承又是变革,所以鼎身上负载了许许多多我们中国文化的基因、礼仪规范、道德和我们创新的思想。发展到今天,鼎文化已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
博物馆不是游乐场,活起来不等于玩起来
“传统的产品就是实物,我们的物质遗产,最早的数字是拍照,后来是三维扫描、全息扫描,从有形的藏品形成无形的藏品,但是我们现在对无形藏品的概念和管理非常缺失。当这种数字化信息化对藏品的信息提取达到一定程度以后,那么这个信息它本身就是一个藏品了,这就需要管理起来。”田凯说。
田凯认为,在现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应该是一种新的业态模式,全媒体、全时间、全覆盖、多元化、大容量、高速度以及场景化,现在的元宇宙,交互和全景式的渗入,形成人和信息之间、人和物之间交感交互,这已经形成为新业态。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田凯建议,在当代信息面前一定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不能盲目地去为这个东西去做这个东西。博物馆里面,不管信息化走得再远,它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就是产品。
“我们的博物馆存在被信息化数字化绑架的现象,当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候,我们博物馆的研究和知识体系很多没有跟上去,所以我们现在有一些传播像白开水似的,没有多少知识、内容,玩的倾向有很多,玩也没有问题,我也不反对,但是不能全是玩。如果把一个博物馆完完全全地玩起来,那么它对社会、对公众的文化影响将会是一种颠覆性的。”
博物馆是什么?田凯表示:“我们现在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很多人说博物馆是保守的,我说博物馆是坚守的,博物馆在坚守它的道德、它的知识、它的文化,博物馆是国家的压舱石,我们不能把压舱石最后变得漂浮了,压舱石一定要压住。前些年有些人要把博物馆变成游乐场似的,我是反对的,也可能说我这个人太保守,但是博物馆不是游乐场,当然了,你可以用博物馆的文化去做游乐场,但是不能把博物馆变成游乐场。这就需要我们重视、保护是前提,坚持、科研是基础。只有研究出来了,才能够传播出去,才能够真正来提升社会的知识文化和思想道德水平。 ”
田凯称,现在还有一个误区,就是活起来等于玩起来。田凯认为把玩变成主题,这是不对的,可以探讨各种活起来的方法,但是要避免过度利用,更要防止破坏性利用。
这里,田凯建议我们博物馆和博物馆的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要坚持几个底线,即价值底线、道德底线、文化底线。
所谓价值底线,要通过对物的认识和研究来产生知识,产生对历史文化的认识,这叫物与识。
道德底线,要坚持实与真。近期,首都博物馆发布了一条信息,就是要抵制戏说式的讲解,河南文物局也向地市发出抵制通知。为什么要抵制?这就是要守我们博物馆的底线。博物馆的文物都要是真文物,博物馆的知识都要是真知识,通过科学研究得出的知识,当然了,这些知识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但这是一种严肃的认识,所以这是我们的道德底线。
还有文化底线,坚持承与创,不断传承和创新。
河南已有各类博物馆384家,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田凯介绍,截至2021年年底,河南博物馆的数量达到384家,已经形成了以河南博物院为龙头的博物馆体系,他总结为“三足鼎立”。所谓三足,一是包括河南博物院及各地市的综合类博物馆;二是各类专题博物馆,例如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等;三是非国有博物馆,例如大象陶瓷博物馆等,共同构筑了文明历史发展的主题脉络。
这些博物馆构筑了三个文化,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体系、红色文化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展示传播中原文化核心体系,要怎么展?田凯认为,现在很多博物馆属于概念式的展览,内核说不清楚,研究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传播中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我们要研究天人关系、以人为本、核心秩序、发展理念。
田凯谈到,唐宫夜宴出圈以后,形成连带的效应,有了“新场景”的概念。现在去河南博物院的人很多,一个方面是冲着河南博物院的重量级的展览和藏品去的,还有一部分就是场景意识。场景概念有了,故事性有了,到展厅里边的时候,脑子里面有唐宫夜宴的场景意识,这就是媒体传播带给博物馆的新场景。同样,博物馆也带给我们艺术创造,过去可能只是一个舞蹈表达就完了,但是我们现在把文物植入进去了,文化遗产植入进去了,这也带给我们一个新场景,就是交互性“新场景”。
“记忆+创造力=社会变革。博物馆是由我们传统的文化藏品所带来的记忆力,这是不能丢失的,加上我们当代的创造力,最后要形成一种社会变革,它能够对社会产生影响、产生变化,所以博物馆具有变化的力量,它是一个创新和实验的场所。”田凯说。
责任编辑:李辰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