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媒体互连

《河南日报》
镶嵌在黄河文化上亮丽出彩的科学瑰宝——《墨经》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河南时,提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时至今日,站在建党百年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黄河文化核心带和资源富集区的河南,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和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为弘扬黄河文化,首先必须按照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评价标准来进行鉴别,从而精选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经典。《墨经》恰好是这样的文化精品。

  《墨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科学著作,它包含有丰富的光学、力学、数学以及逻辑学等科学知识的萌芽,作为微型百科全书,被历史学家杨向奎誉为“一部《墨经》等于整个希腊”。它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作《墨子》中最为精华的部分,是其《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小《取》等前四篇或全六篇的统称,前者称为狭义《墨经》,后者视为广义《墨经》。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及其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而成就经典著作《墨子》。由于史料缺失,墨子里籍至今虽仍无法具体确定,可学者们研究发现河南鲁山或山东滕州极有可能是他的里籍,其中河南鲁山的认可度最高。若就黄河文化的地理空间来看,黄河文化是以黄河上游、中游和下游所分别哺育出的三秦文化、中州文化、齐鲁文化为主体而构成的文化体系。由此推断,鲁山和滕州两地均归属于黄河文化所覆盖、影响的区域,因此,墨学隶属于黄河文化体系,《墨经》是黄河文化的科学瑰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品。《墨经》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评价和赞誉,可从其主要内容来进行简要的解读:

  从物理学的知识来看,晚清时,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再加上英、法等国的殖民侵略,导致中国逐渐沦落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缓解西学东渐时给国人带来的压力和阵痛,当时的仁人志士纷纷从中国传统文献中探寻有关科学知识的踪迹。邹伯奇在研读《墨经》时,惊奇地发现其中“视学”“重学”的内容,而“视学”“重学”分别相当于西学中的“光学”“力学”,这一轰动性的发现引起学者们对《墨经》的广泛关注和极大兴趣,从此,《墨经》很快便迎来了一个研究高潮。学者在研究中陆续有新的发现:一是力学上,有滑轮、杠杆、斜面、浮力、应力、受力、重心与平衡以及科学“力”知识的萌芽等内容;二是光学上,发现了影的形成、平面镜成像、凹面镜成像、凸面镜成像以及小孔成像等当时世界上最早的几何光学知识。这些足以证明中国古代不仅有技术,也有科学。

  从数学知识来讲,《墨经》中不仅有“圆”“平”“方”“直”“端”“次”“撄”“仳”等几何和算术知识,而且有无穷、极限、区间、集合、十进位制等数学概念。此外还产生一些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如把有限线段通过平均分割的方式可以达到一个极限,又如点可以积成线、线可以积成面、面可以积成体等。这些也印证了中国古代数学不仅仅是应用型的,也同样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实际上,当时《墨经》在数学方面的成就已处于世界的先进水平。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已利用《墨经》《九章算术》等一些数学经典文献中不可争辩的史料,来充分地证实中国古代数学处于世界数学的主流地位,从而有力地驳斥了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数学知识来自希腊的谬论。

  就逻辑学知识而言,《墨经》不仅蕴含“故”“类”“理”等范畴,而且具有“援”“譬”“辞”“假”“效”“侔”等论式,它是对老子、庄子等道家和惠施、公孙龙等名家以及其他诸子百家论辩思想的科学总结。它不仅是中国古代逻辑的光辉典范,也是三大世界逻辑源流之一。它的产生是为了满足当时发现及论证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的需要。这样,尘封两千多年的《墨经》,通过孙诒让、梁启超、章太炎等学者的研究发现:《墨经》不仅是中国古代逻辑宝库,代表其最高成就,也是世界逻辑的重要发源。这对于西方盛传中国古代没有逻辑的错误观点又是一次强而有力的反击。

  可见,仅从上述《墨经》在物理学、数学以及逻辑学等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来分析,诞生于先秦时期、孕育于黄河文化的千古奇作《墨经》,是一颗璀璨的科学明珠,也是镶嵌在黄河文化上亮丽出彩的科学瑰宝。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它虽然一度黯淡无光乃至消逝,但在新时代文化强国新的征程上,对《墨经》这一优秀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颗富有科学精神的黄河文化之明珠、瑰宝将会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责任编辑: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