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绩效考核办法 (试行)》(豫政办〔2018〕42号)精神,经省委组织部批准,2020度全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考核工作于2021年5月—6月初开展。考核工作情况如下:
一、考核工作组织开展情况
2020年度考核工作继续采取线上填报、现场考核、第三方评估三种方式开展。在各地网上填报的基础上,现场考核、第三方评估两项工作于今年5月初启动。
现场考核工作分4个小组进行,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财政厅、省体育局、省文物局5个成员单位参加了现场考核。现场考核采取听汇报、查资料、现场查看和随机抽查等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现场查看了各地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免费开放单位工作情况,并抽查了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工人文化宫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设施。按照每个省辖市抽查2个县(市、区),每个县(市、区)抽查2个乡镇(街道),每个乡镇(街道)抽查2个村(社区)的要求,4个考核小组共检查17个省辖市及济源示范区、44个县(市、区)、90个乡镇(街道)、180多个村(社区)。
第三方评估工作主要采取暗访检查和群众满意度调查两种方式进行。其中,暗访检查共检查全省17个省辖市、济源示范区和10个直管县(市)共计664个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包括市级场馆34个、县级场馆90个、乡镇级场馆90个、村级场馆450个;群众满意度调查主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共回收有效问卷9825份,其中线下方式回收问卷为1380份,线上方式回收8445份。
截至目前,2020年度全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绩效考核工作已基本完成。根据综合成绩,确定郑州市等11个省辖市、巩义市等6个直管县(市)为2020年度全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绩效考核优秀单位,其余为良好单位。
二、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整体情况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脱贫攻坚决战之年,也是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年份。按照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要求,2020年要在全省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按照《实施意见》要求,紧盯目标,查漏补缺,不断提升保障能力,持续推进重点改革发展任务,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顺利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
(一)文化设施在网络布局上日益完善。
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建成各级公共图书馆164个,文化馆205个,博物馆(纪念馆)357个,体育场134个、体育馆94个、全民健身综合馆147个,乡镇综合综合文化站2458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0791个,初步建成了覆盖城乡、保障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市级层面,各地打造了一批文体建筑集群与文化艺术中心,郑州市奥体中心、文博艺术中心、市民活动中心和现代传媒中心成为文化新地标,美术馆新馆、大剧院建成并开馆。南阳市文化地标性建筑“三馆一院”投入使用,成为南阳人享受文化生活的打卡地。商丘“三馆一中心”、文化艺术中心、主体结构完工。洛阳市“一馆三中心”加快建设,205座河洛书苑开展提质增效工程。驻马店市投资9.27亿建设市青少年宫和科技馆,投资4.3亿元建设杨靖宇将军纪念馆,新建20座城市书房。
县级层面,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实现全覆盖,总分馆服务延伸到具备条件的乡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率99.97%,达标率在90%以上。南阳市宛城区蒲山镇募集社会资金1100万,建设了全省第一座集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电影院为一体的乡镇级“三馆一院”;济源市强化了16个乡镇(街道)的文化馆分馆建设,开展远程实时培训和监控;鹿邑县投资4.3亿建设了集老子文化图书馆、老子文化博物馆为一体的老子学院;永城市将40余处非法教堂改造为文化大讲堂等。
(二)文化活动在疫情防控中更加丰富。
一是抗疫主题文化活动鼓舞人心。2020年,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局面,各地结合防疫工作要求,线上线下并举,为全省人民群众提供了不打烊、不间断的文化服务活动。全省各级公共文化单位共组织创作抗疫专题歌曲571首,舞蹈作品545个,戏曲作品759段,曲艺作品1766个,书画7020幅,剪纸682幅,诗词4910首,摄影11194幅,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坚定了全社会战胜疫情信心。安阳市大力推广线上健身和赛事活动,网上举办武术大赛、体育舞蹈、铁人三项、社体指导员大练兵等15项活动,参与群众20余万人次。
二是一批文化品牌项目相继实施。郑州市筹备举办“黄河文化月”系列活动,网络点击量超40亿;开封市持续打造“大宋年文化节”、“菊花文化节”等一系列品牌文化活动;洛阳市承办央视中秋晚会、举办“云赏牡丹、花开满屏”的线上牡丹文化节、“线上黄河非遗大展”等。
三是各类文化惠民活动扎实开展。平顶山市送戏下乡1038场次,公益电影放映3万余场,开展朗读鹰城、全民阅读等线上系列活动,线上观众190多万人次;鹤壁市开展 “芝麻官大舞台”、“红色文艺轻骑兵”等文艺演出450余场。新乡市各级公共文化单位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2.1万余场,受益群众270余万人次。
(三)服务效能在探索实践中有所提升。
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在确保阵地服务标准不降低的基础上,结合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将公共文化服务理念由“以场馆为中心”拓展提升到“以人为中心”,着力破解服务壁垒,提升服务效能。
一是探索新的管理模式。许昌建设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了全市基层文化设施和机构的监管、服务和考评工作;平顶山建成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考核数字化平台;商丘市建立了公共文化信息“五个一”机制;兰考县探索了“村宝积分”制度;平顶山舞钢市探索了村级文化管理员定人定岗业绩与补贴挂钩制度,使公共文化建设管理更加科学有效。
二是探索新的服务方式。平顶山投资160万建成涵盖智慧文旅、智慧广电、数字场馆等特色内容的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平台。滑县文旅、广电部门联合建设一个总云平台、四个服务终端(云上滑州手机端、政府网站、数字电视点播端、村庄社区广播端)的“一云四端”数字化服务平台,实现了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创新了服务方式。
三是探索新的运行机制。各地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馆站的建设与运营,洛阳、开封、漯河、平顶山、驻马店在商业街区、新建楼盘建设城市书房,企业负责提供场地,政府负责书房运营;郑州市在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引入第三方专业服务;焦作修武县将七贤镇图书室交由樊登读书会运营,提升了公共文化机构运行效率。
四是丰富新的服务内容。郑州市开展“点亮繁星·益路同行”行动,对心智障碍儿童开展艺术培训;周口市建立国家级残疾人非遗传习基地,实现特殊人就业与非遗传承相结合;洛阳偃师市明确农村留守老人和妇女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重点人群,举办具有针对性的活动。开封禹王台区利用9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集公共服务、军民融合、红色文化为一体的红色旅游和研学基地。
(四)文化合作社在试点基础上稳步推进。
2020年,在全省“寻找村宝”工作基础上,各地共成立157家乡村文化合作社试点(至今年6月成立398个),逐步形成以“文化合作社”为抓手的乡村文化建设新模式。
一是逐步完善机制。省文旅厅印发了《关于开展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起草了《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平顶山市印发了《村文化合作社管理章程》(草案)、《文化合作社社长岗位责任制》(草案);鹿邑、新蔡、兰考等多地印发“文化合作社实施方案”,结合各地实际不断探索、完善文化合作社工作机制,鼓励、引导、规范文化合作社良好发展。
二是探索多种模式。各地文化合作社突出本地资源优势,探索了多种符合实际建设模式。有政府引导模式,汝州市强化政府引导,建立了1个市级总社,21个乡镇级分社,120个村级分社,形成了市乡村总分社相互合作、协同发力的工作格局;有能人带动模式:固始蓼花烂漫文化合作社社长王国平是名“村宝”,他带领社区村民自编自演,创作了一批接地气的文艺作品,带领“会唱歌的村庄”走进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的董军政、兴办农民剧团捧回“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的史现忠,执着于文化扶贫建设的村支书周营贤,都成为文化合作社社长,成为推动当地乡村文化建设的新引擎;有新乡贤创业模式:一鸣书居创始人黄普磊建立郏县邱庄文化合作社社长,策划创办的麦田艺术节让农民用艺术改变生活方式,提高生活品质。有乡村运营模式,新县文化合作社“嵌入式”乡村运营,为乡村旅游注入新的看点和活力,永城市时庄村文化合作社社员汇集驻村艺术家、本地文化名人,通过定期在村里举办的专题书画、摄影、雕刻、剪纸等文化艺术活动,提升村民艺术素养;有产业发展模式,登封市大冶镇垌头村以农民合唱团为起点成立文化合作社,让农民入股自建剧场,打造沉浸式体验剧《再现朝阳沟》,已演出300余场,接待观众超过70000人。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文化合作社,动员社员入股参与,成立汝源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采取“汝瓷文化+互联网”,开展汝瓷文化产品电商业务,走出了一条用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用文化产业反哺文化资源的路子。
三是群众积极参与。鹤壁淇县吴寨村乡村文化合作社自愿加入的成员达180余人,为周边乡村打造了不落幕的“露天剧院”;虞城县刘楼村文化合作社有舞台表演经验的杂技人员达800多名,含9个杂技艺术团,26个家庭杂技分队,辐射到了周围村庄的杂技能人;三门峡灵宝县岸底村乡村文化合作社,8位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老姐妹自发组建“网红奶奶团”,自制服装道具,自编自演,拍视频、发抖音,走红网络,粉丝众多。截至目前,各地参加文化合作社的社员已突破万人,组织开展各种活动达2100多场,累计服务群众140万余人次。
三、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考核情况,目前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短板有:
(一)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均衡。城乡发展不均衡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仍存在“上热中暖下凉”现象。据第三方评估结果显示,全省各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效能分级差异较大,其中市级公共文化场馆平均得分为37.53分(满分42分),县级场馆(含直管县)平均得分为36.54分(满分42分),乡镇/街道场馆平均得分为31.18分(满分42分),村/社区场馆平均得分31.22分(满分42分)。
(二)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尚需完善。部分市、县照搬了上级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缺乏对本地特色与实际情况的统筹考虑。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缺乏统一规划,各地市委托不同的企业或组织,设计了不同的服务版面与内容,急需规范统一。在信息公示方面缺乏统一标准,不够清晰规范。
(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尚需提升。多数图书馆总分馆尚未实现通借通还,统一采购、编目、配送、培训。乡村两级文化设施利用总体率不高、服务效能不高。特别是乡镇文化站在承担公共文化服务上联下通的作用方面,作用发挥有限。
(四)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亟待提升。各地工作人员流动较为频繁,生手较多,干工作有热情缺思路,有闯劲缺方法。基层工作人员素质与业务能力不强,创作创新能力较弱。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进入“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主要任务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评价标准将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针对当前我省存在的问题,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一)继续推进标准化建设,满足群众基本公共文化需求。结合我省实际,加快推进出台《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调整全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21年)。总结数字化建设试点经验,科学制定全省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标准规范。完善绩效考核指标,完善考核流程,持续发挥绩效考核工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夯实各级政府主体责任,调动基层公共文化建设能动性,切实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二)以乡村文化为重点,推动公共文化城乡一体建设。开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专项治理,切实提升基层特别是乡村各类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和服务效能。进一步推进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加快推进优质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扎实推进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创新“乡村文化合作社”的管理与服务模式。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合作社培训体系,吸引和培养更多青年人参与文化合作社建设;组织开展乡村文化合作社短视频大赛,为合作社提供注册、创作、分享、互动服务,在平台进行短视频发布、分享展示、群组互动,激发群众参与热情。今年下半年,组织召开全省“乡村文化合作社”现场观摩暨经验交流会,为“乡村文化合作社”项目建设提供可参考、可学习、可借鉴的样板。
(三)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持续提升服务效能。完善文化豫约、百姓文化云等数字平台实现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拓宽数字文化应用场景、探索建设数字文化体验空间,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数字化发展惠民利民成效。今年,在全省推进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和公共文化云建设,根据文旅部要求,建设以看直播、享活动、学才艺、订场馆、读好书、赶大集六大功能为核心的全民艺术普及服务体系。在30个公共数字文化试点县和38个国家级脱贫县率先建成运行有序、服务规范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政府购买力度,鼓励利用多种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运营与服务效能评估。下半年,适时举办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采购大会,推动“菜单式”服务在更多县(市、区)内落地推广。
(四)创新人才机制,快速提升队伍水平
深入研究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和评价机制,探索与高等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培训机制,解决文化人才队伍“专职不专业”的问题。持续建设“文化合作社”等工作发现、培育一批乡村本土文化人才,解决农村文化人才队伍薄弱的问题。
2021年6月11日
责任编辑:申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