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 政策 > 文件库 > 提案建议答复 > 2021年

对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1240929号提案的答复

梁留科委员:

  您关于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全方位打造我省黄河古都旅游带的提案收悉。经会同省发改委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打造我省黄河古都旅游带。您的建议,对于我们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具有重大价值,我们将认真学习吸纳,并将其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去。黄河沿线的5大古都均分布于中下游的河南、陕西境内,地理位置临近、交通联系紧密、文化脉络一以贯之,具备联合打造黄河古都旅游带的基础条件,也必将成为国家层面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黄河文化旅游带的重要增长极。特别是我省境内的洛阳、郑州、开封、安阳4大古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见证和黄河文化的集大成之地,是河南建设体现中华悠久文明的黄河文化旅游带的强大支撑。集中打造我省黄河古都旅游带,对于“十四五”时期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建设文化旅游强省具有战略意义。

  二、关于做好顶层设计,编制相关规划。围绕我省黄河古都旅游带发展,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开展规划研究。一是委托专业机构编制《郑汴洛黄河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前瞻性研究报告》,连通古都、黄河、运河等文化和旅游复核廊道,推动郑州、开封、洛阳3大古都按照一个交通体系、一个产品体系、一个营销体系、一个政策体系来规划建设,共同打响“古都韵·黄河魂·中华情”品牌形象。二是组织编制《河南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构建“一核三极”的发展格局。“一核”即郑汴洛河洛文化展示核,“三极”即包括安阳文明冲积扇顶点辐射极。下一步,我们将对现有的规划体系进行整合。重点是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中对黄河古都旅游带作出总体安排。

  三、关于高规格谋划黄河古都旅游重点工程。在摸清古都旅游资源家底方面,我省已完成黄河沿线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正在构建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特别是开展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资源调研,共识别出具有重大价值的黄河文化遗产资源488处,其中:一级资源74处、二级100处、三级134处、四级180处。在研究阐释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方面,重点是挖掘和阐释黄河文化所蕴含的和衷共济、追求统一的家国情怀,多元一体、生生不息的民族性格,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生态思想,以及开放包容、天下大同的全球观念。在实施重点项目方面,省发展改革委去年以来共谋划实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重大项目31个(年度投资310亿元),黄河国家博物馆、汉魏洛阳城遗址博物馆、殷墟遗址博物馆、黄河悬河文化展示馆等标志性项目已纳入国家“十四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储备库。今年,省文化和旅游厅将重点推动21个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项目有望于2022年前建成,黄河国家博物馆、黄河悬河文化展示馆等项目拟于上半年开工,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庙底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等项目将于今年正式建成开放。

  四、关于构筑黄河古都全域旅游空间。黄河文化遗产的旅游活化,是建设黄河古都旅游带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唐宫夜宴》《帝后礼佛图》等通过现代数字技术和舞台化展演手段,重新焕发其遗产价值,在塑造黄河古都形象、弘扬黄河文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郑州开展“黄河文化月”系列主题活动,洛阳推出“古都夜八点”文旅品牌,开封唱响“夜开封·欢乐宋”城市夜经济品牌,“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的品牌效应逐渐放大,“黄河情·古都韵·中国情”的总体形象不断彰显。下一步,我们将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龙头,以城际轨道交通为支撑,推动郑汴洛文化旅游资源全面整合,聚集文化主题,突出历史记忆、人文地标、城市肌理,以文旅小镇、创意空间、特色商圈、文化主题园、大型演艺项目为主要载体,把郑汴洛打造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五、关于高品质设计黄河古都文旅产品体系。提案中关于开发大古都黄河文化标志性景点、举办黄河古都文化和旅游国际论坛、编排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演艺、打造“黄河古都礼物”系列品牌、高标准设计黄河古都旅游精品线路等建议,对于我们开展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我们将在推进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中充分吸纳和借鉴。下一步,一是继续办好世界古都论坛,积极筹备举办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二是加快建设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推出黄河非遗旅游演艺;三是继续办好“老家河南·黄河之礼”国际文旅创意设计季系列活动;四是大力发展黄河文化研学旅游,“聚焦一条线(黄河),突破两座城(洛阳、开封)”,推出一批黄河文化主题的研学旅行精品课程和营地

  最后,感谢您对河南省文化和旅游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2021年6月29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0371-65906260

  联系人:张飞

  邮政编码:450003

责任编辑: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