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2021河南智慧旅游大会大会启动 > 最新动态

以互联网场景化拓展智慧旅游新空间

  “根据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截至去年2月份我们的网民总数已经达到了9.89亿,我们的网站数量达到443万,网页数量达到3155万,我们的监测App达到345万。”

  4月7日上午,在全国“互联网+旅游”发展论坛暨2021河南智慧旅游大会上,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发布了“互联网+旅游”发展报告。

  WiFi已像水电气暖一样必需

  数据是最真实的体现。报告指出,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全国景区接待预约游客比例为60%,平时也有40%-50%。对于全国近2万家景区,春节假日期间平均每天接待3500万游客的市场存量而言,没有互联网的加持是不可想象的。

  戴斌表示,在前互联网时代,旅游是独立于目的地日常生活之外的封闭世界,旅游需求与休闲供给之间,很少有信息的交集。互联网改变了一切,WiFi、网络信号、App成为当代意义上的基础设施,和机场、码头、铁路、公路及水电气暖一样必需。随着1980年代出生的互联网原住民成为旅游市场的消费主体,OTA、导航、天气、翻译等行业通用平台,以及景区、酒店、餐馆的信息系统,共同构成了智慧旅游的基础架构。

  虚拟旅游产品正在流行

  由AR、VR和AI推动的“云展览”“云演艺”“云旅游”“数据博物馆”等虚拟体验产品,已经实现了从概念导入到市场接受的过程。

  戴斌说,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合力推动着消费观念的变迁,“互联网+旅游”已经从早期的旅游网络走向今天的网络旅游,有时候我们称其为“虚拟旅游”。

  “在夜间旅游和文化娱乐消费场景中,文化赋能和科技支撑的光影故事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戴斌说,游客消费的互联网渗透率稳中有升,在线旅游消费总额已经达到万亿级别,支撑了携程、去哪儿、美团、同程、马蜂窝等头部在线旅行商走向世界舞台。

  他说,对互联网的应用,从战略机遇来看,目前有些网红可能还是偶发现象,旅游需要网红,需要在旅游目的地和游客之间建立情感的连接,进而带动追求市场和新鲜的年轻人去种草和打卡,但是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网红不是旅游的全部,我们既要“打卡”还要“打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数字鸿沟需要解决

  数字经济是算法统治的世界,目前的数据大多集中于终端设备制造商、通信运营商和生活服务商的手中,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数字平权很难实现,市场主体和消费者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区之间数字鸿沟已经开始形成。对此,戴斌认为,需要充分借鉴工业互联网的思维,通过标准化、流程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式,对数字的使用、消费形成规范。

责任编辑:申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