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地方动态

洛阳:首次发现完整西汉陶仕女俑

  日前,记者从河南省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位于黄河孟津会盟段河道内的古代墓葬群,已发掘出土各类文物200余件。其中,完整的西汉陶仕女俑和陶马为该市首次发现。

  黄河河道内为何会有大量墓葬?出土文物有哪些特点?记者邀请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刘斌进行详细解读。

  陶仕女俑和陶马填补洛阳考古空白

  “根据现场实地勘察统计,共发现各类(含水面下)墓葬百余座,分布区域主要为河道中部沙洲上和南岸边。”刘斌介绍,经过两个多月的抢救性发掘,截至目前,共发掘清理空心砖墓39座、小砖墓18座,出土各类文物200余件,主要有陶壶、陶鼎、陶敦、陶罐、陶仕女俑及陶马、陶鸡、陶狗、陶案、陶圈等,现场已修复各类文物50余件。

洛阳:首次发现完整西汉陶仕女俑

位于黄河孟津会盟段河道内的古代墓葬群发掘现场 张怡熙 摄

  2021年2月20日,在位于考古工地的临时展厅内,记者看到了部分已修复的文物。眼前的陶仕女俑俨然一位位“汉代佳丽”,身着三重曲裾深衣,长眉细目、鼻梁纤巧,体形清瘦、削肩细腰。在她们身旁,经过简单修复的陶马一匹匹膘肥体壮,或张嘴嘶鸣,或闭嘴发力,双目圆瞪,看上去威风凛凛。

洛阳:首次发现完整西汉陶仕女俑

陶仕女俑 张怡熙 摄

  “这是我市首次发现完整的西汉陶仕女俑和陶马,填补了洛阳考古空白。此前洛阳地区墓葬中出土的多为陶俑头、陶马头,没有这种头、身均有的陶仕女俑、陶马。”刘斌说,这些陶仕女俑分为站立、跪坐两种姿态,站立俑约高60厘米,跪坐俑约高40厘米,身上还留有橙红、浅黄、深红等色彩的彩绘痕迹,从服饰、发髻及制作工艺来看,其与汉阳陵发掘出土的陶仕女俑分外相似,可以确认为西汉时期的物品。

洛阳:首次发现完整西汉陶仕女俑

出土的陶马 张怡熙 摄

  头、身可拆分 技艺不一般

  在展示现场,这些陶仕女俑、陶马的头和身体是分开摆放的,并没有连为一体。这是怎么回事?

  “出土时,它们就是这样分开的。经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不是因为断裂而分开的,而是本身就是拼插在一起的,可以拆分开。”刘斌介绍,陶仕女俑和陶马的身体上方都有一个孔洞,而它们头部下方也有孔洞,两个孔洞恰好对应。据此推测,应该是有某种“连接件”可将头和身体拼插在一起,在河水长年冲刷等外力作用下,“连接件”损坏导致头、身分离。

  两件保存较好的陶仕女俑验证了考古人员的推测:在其头部下方,有一截稍长一些的柱状体,正好可以插进其对应的身体上。

  此外,在陶仕女俑的袖口位置也有圆形的小洞,考古人员推测,这里原本是她们的手或者手中所拿的器物,可能由容易腐朽的木头等材料制作,在岁月的长河中逐渐消失殆尽。在陶马的四肢部位也有类似的孔洞,这也可能是因为制作马腿使用了容易腐朽的材料。

  “不仅陶仕女俑、陶马制作精良,发掘出土的陶罐、陶壶等也都有精美的纹饰,说明当时的制陶工艺、彩绘工艺已非常成熟。”刘斌说,透过这些珍贵的文物,时隔千年的我们依然能感觉到汉朝社会的生活气息。

洛阳:首次发现完整西汉陶仕女俑

陶鸡 张怡熙 摄

洛阳:首次发现完整西汉陶仕女俑

陶狗 张怡熙 摄

洛阳:首次发现完整西汉陶仕女俑

陶壶 张怡熙 摄

  有网友曾发布信息称:陶仕女俑身上刻有“夏国夏拨单于之子夏崇”的字样,或许意味着墓主人的身份。“这些陶仕女俑都是我亲手从墓葬中清理出来的,可以肯定无论是文物的正面还是背面都没有文字。”刘斌说,如果发现文字信息,肯定会第一时间向大家公布。目前还没有信息可以确定墓葬主人或家族的身份。

  墓葬或因黄河改道被淹 为寻找孟津关提供线索

  这片墓葬群所在区域位于邙山北麓、黄河南侧,地形平坦开阔,在两汉时期属于平阴县、平县管辖区域,汉代洛阳八关之一的孟津关也在该区域之内。刘斌说,已初步确认墓葬群年代从西汉延续至西晋,跨度约500年,其最初不可能在河道内,千百年来黄河多次摆动改道,墓葬可能因此被淹没。

  “历史记载中的城址、渡口等一直没有找到准确的位置,缺乏考古证据的支持,此次发现的大量汉代墓葬及其他考古遗存,为寻找平阴县、平县的方位及孟津关的具体位置和历史变迁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刘斌说,目前,考古人员仍在对水位下降暴露出的墓葬和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同时清理部分已被水流破坏的墓葬,尽最大努力提取历史信息。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赵晓军表示,将组织专业人员以此次发现的墓葬群为契机,对沿黄及周边区域开展进一步的考古调查与勘探工作,重点寻找相关的城址、渡口及相关建筑遗存,了解汉代黄河孟津段区域的社会状况,为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丰富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提供重要的考古支撑。

责任编辑:郭双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