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地方动态

焦作“百姓文化超市”, 让文化更加惠民!

焦作“百姓文化超市”, 让文化更加惠民!

  焦作市“百姓文化超市”始建于2015年,在全国属于较早运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将公共文化优质资源和本土特色数字资源进行整合,构建市县乡村四级互为开放、互为沟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采用“超市化”供应、“菜单式”服务、“订单式”配送和“百姓点单、供给主体接单、政府埋单”的形式,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文旅信息、文旅地图、文旅推介、文旅产品配送等“一站式”公共数字服务。群众只需通过电脑PC端或手机移动端,便可在线预约政府免费提供的优质文旅服务,有效破解了政府“供给主体单一、供需不匹配、供需孤岛”等问题,促进了供需有效对接,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有效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推动了公共文化供需侧改革,为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新经验、新模式。中央级媒体多次作了报道。2017年被表彰为“全国文化馆(站)优秀群众文化品牌”,荣获焦作市委市政府工作改革创新一等奖。其项目先后被确定为河南省第三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全国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广试点项目和“国家公共文化云”对接落地推广试点,2018年4月被确定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示范项目。目前,河南省正在推广焦作经验,全面打造全省公共数字文化工程。

焦作“百姓文化超市”, 让文化更加惠民!

  (一)盘活资源,实现“互联网+”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深度融合。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直接改变了人民对公共文化获取的方式。早在2015年,焦作在大力推动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工作时,就进行创新尝试,采用“互联网+”模式,在农村实施“农民文化超市”惠民工程,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2016年,更名并建立“百姓文化超市”网络服务平台,在全市构建“一张大网、一个总台(市级)、11个分台(县市区)、2076个基层服务联络点(乡镇村社区)”,配齐各层级文化管理员进行运营服务。投运文化主题微信公众号、APP手机客户移动端等应用系统,实现网络、移动平台与“国家公共文化云”、河南省“百姓文化云”“文化豫约”平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多渠道、多形式满足不同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

焦作“百姓文化超市”, 让文化更加惠民!

  (二)双向互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侧和供给侧精准对接。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需求为根本,坚持问需于民、以需定供,下好“精准”惠民这盘棋,是“百姓文化超市”不懈追求和发展的奋斗目标。通过编制“文化套餐”总菜单,公开招募多元化供给主体和文化产品,登记受理“文化订单”,配置“文化云盒”数字资源进基层等,实现资源下沉。先后推出“书香焦作”数字阅读平台、“智慧屋”少儿系列品牌活动、经典复映电影免费观影以及云直播、云讲座、云鉴赏等特色文化活动品牌,将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动权和“遥控器”交到群众手里,群众可根据需求“点单”“下单”,由文化职能部门和文化机构实施分众化配送。近年来,每年处理群众订单由2016年的5000个提升到每年40000个,动动手指“淘文化”、足不出户“享文化”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已形成共识。

焦作“百姓文化超市”, 让文化更加惠民!

  (三)拓宽渠道,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2016年以来,焦作市共投入2000多万元,通过委托、政府购买等方式引入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使文化供给由单一的政府部门向政府和企业、社会组织和团体、文化志愿者等转变,改变了“政府包办文化”的局面,实现了由政府“办文化”走向“管文化”,让专业人干专业事,有效改善了“基层文化阵地设施利用率不高、开放时间不长、文化资源不优、服务不专业”的难题。目前,焦作“百姓文化超市”已与14家社会培训机构联合办学,开展“四点半课堂”和少儿系列配送活动,所提供的活动,线上瞬间被“秒杀”;组织99家民营院团参与文化演出配送,占国有院团供给主体的94%;与5家专业科技公司开展战略合作,以委托第三方机构运营的方式,实施市场化运作、管理,进而在充分竞争下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有效性和高质量发展。

  (四)创新机制,促进公共文化领域重点改革任务的落实。探索建立“文化+旅游”“旅游+文化”“春雨工程+旅游推介+网络直播”、非遗进景区等文旅融合模式,将旅游宣传推广植入公共文化设施,让公共文化成为景点特色;探索建立“文化专员+百姓文化超市的总分馆制”实践模式,为推进总分馆制建设和中西部地区加大农村基层公共服务提供了可借鉴经验;探索建立全省首家涵盖“一中心四平台”的地市级智慧旅游服务中心,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和智慧旅游、文物监管、市场监控融为一体,强化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融合应用,形成了区域和行业全覆盖的文旅智慧综合服务体;探索建立“1+2+N”结对子、种文化、创文化机制,开展文化“联姻”、文化帮带,形成了每村至少有2支以上文艺队伍、每天有活动、每月有展演、每季有比赛的良好氛围, 实现了由“送文化”“种文化”到“创文化”的转变;探索建立群众需求反馈评价机制和政府年度考核机制,“倒逼”政府职能部门不断提升公共文化产品质量和优质服务配送。特别是在今年疫情特殊时期,坚持线上服务“不打烊”,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大量短小精湛、易于传播的抗疫作品,不仅起到了信息传播、弘扬正能量,而且起到了“战时”社会应急和社会稳定器作用。

责任编辑:郭双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