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媒体互连

《河南日报》豫剧一定会越来越“中”

  10月2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习近平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在河南广大戏曲工作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作为收信人之一,中国戏曲学院荣誉教授、豫剧大师马金凤备受鼓舞。“总书记亲自给戏曲工作者回信,给我们指明了今后的努力方向,我感到非常荣幸。”

  “总书记回信说的勉励话语,说到了我们戏曲人的心坎上。马金凤是我们豫剧演员的骄傲,正是因为有以马金凤大师为代表的老一辈艺术家的创造的积淀和创新发展,豫剧才会有今天繁荣发展的局面。另外,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近年来,豫剧人才培养取得长足发展。中国戏曲学院从2009年开设豫剧本科班,还设立了曲剧班、越调班,一批后起之秀脱颖而出。”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说。

  河南是豫剧发祥地。300多年来,在流传过程中与不同的地域文化结合,逐渐形成了豫剧的四大声腔体系:祥符调、豫东调、豫西调、沙河调,并涌现出了一大批豫剧艺术名家。马金凤正是其中杰出代表,她7岁登台演出,14岁担当剧目主演,从风华正茂到耄耋之年,创立了独特的“马派”声腔,更创建了戏曲中的“帅旦”行当。马金凤饰演的“穆桂英挂帅”,成了影响一代又一代豫剧人大 经典之作。

  在著名戏剧评论家刘景亮看来,马金凤创立的“马派”艺术和“帅旦”行当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吸收了多个戏曲流派的长处,内涵丰富,为群众熟悉,同时又有自己鲜明的艺术特点,熟悉感加鲜明感就是最好的艺术。

  马金凤在舞台上塑造了无数经典角色,也培育了很多豫剧人才。2009年,马金凤受邀成为中国戏曲学院荣誉教授,为首个豫剧本科班授课。豫剧《马金凤》中饰演马金凤的青年演员刘雯卉便是该班毕业生。 “马老师手把手整整教了我一年,很难得,指导我排演了《穆桂英挂帅》,马老师教学认真严谨,当时老师刚做过手术,脚肿的穿不上鞋子,仍然坚持站着教我们戏,大家都非常感动。”刘雯卉说,老师最经常说的是 “好好演戏”、“观众是亲人”、“天大的事都不能让观众失望”。

  “老师一生视戏如命,现在年纪大了很多事情记不清了,但戏词不会忘,聊天聊几句总能聊到戏上。”马金凤的弟子、国家一级演员柏青说。

  马金凤为了她一生钟爱的戏曲艺术,为了保护嗓子,从不吃刺激性的食品烟酒、冷饮等。“母亲最常吃的饭食是馒头、素菜,甜面汤是她的最爱,这个饮食习惯,她坚持了几十年。有戏迷还编出顺口溜“马金凤嗓子好,甜面汤少不了”。

  据统计,发源于河南的豫剧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地方戏剧种,遍布全国十余个省区市,共有160多家国有豫剧院团、1000多个民营剧团,从东海之滨到天山脚下,从“天府之国”到宝岛台湾,到处都能听到豫剧高亢的旋律。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在戏曲艺术遇到现代化多元文化艺术冲击下,全国豫剧人紧紧“抱团发展”,河南豫剧院多次组派编剧、导演、作曲赴全国各地豫剧团,帮助他们创作剧目、培养人才、解决困难,并连续几年北京举办“豫剧展演月”,邀请全国各地豫剧剧团参演。

  与此同时,河南非常注重青年戏曲演员。由李树建最新主演的“忠孝节义”收官之作《义薄云天》,就有河南艺术职业学院的50多位学生和十几位教师参与演出。“我们就是要通过舞台实践和传帮带的方式,培养青年演员和专业院校学生,充分展现中国豫剧的后继有人和青春魅力。” 李树建说。

  在河南省文联副主席陈涌泉看来,经过一代一代豫剧人的努力,豫剧在根植传统的同时,正在迈向现代化、年轻化、国际化,豫剧一定会越来越“中”,在国家多元文化的激荡中站稳脚跟,发出中国声音。

责任编辑:申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