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 政策 > 其他文件 > 提案建议答复 > 2020年

对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1230976号提案的答复

梁留科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后脱贫时代河南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提案收悉。

  感谢您对我省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您的提案建议非常好,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抢抓发展机遇。河南乡村旅游经过多年蓬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进一步探索我省乡村旅游的提质升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我们也充分认识到与处于领先位置的省份相比,我省乡村旅游发展在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发展意识、创新提升、宣传营销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这与您的观察是一致的。您提出河南省乡村旅游应着重从“政策引导、规范标准”,“培育特色、打造精品旅游目的地”,“培训人员、提升素质”,“市场细分、加大营销”,“分类管理、探寻模式”五个方面实现乡村旅游在管理、产品、服务、市场、功能上的转型升级。这些建议很有价值,我们进行了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省先后出台《河南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2017-2020年)》《河南省旅游扶贫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河南省乡村旅游提质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等文件,省文化和旅游厅充分发挥政策引领作用,以乡村旅游为抓手推动乡村振兴,坚持把旅游扶贫作为产业扶贫的重点,以增加贫困地区群众收入为目标,突出民宿发展带动,通过实施“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双百千万乡村旅游扶贫工程”,旅游扶贫工作有效开展,为助推全省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9年底,河南已有10个乡村被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省文化和旅游厅培育认定了300个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82个河南省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100个河南省休闲观光园区,20个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13个旅游扶贫示范县,140个乡村旅游精品民宿。

  以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生态旅游示范乡(镇)、乡村旅游特色村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发展体系正在逐步形成;“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公司(含合作社)+农户”等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乡村旅游模式逐步推广;“焦作现象”、“栾川模式”、“西峡经验”、“新县实践”等区域文化和旅游发展名片叫响全国。新县的“外婆家”、“老家韩舍”、“西河水舍”,修武的“云上院子”,淇县的“时光院子”,卢氏的“山水隐庐-隐居乡舍”,济源的“小有洞天”、“那些年”等民宿群落品牌效应凸显。2019年,第五届全国民宿大会在我省成功举办,我省民宿发展在全国争最快的战略,得到了文化和旅游部雒树刚部长的充分肯定,民宿带动成为我省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动能和新亮点。全省已落地民宿项目275个,投资额87.5亿元,新增床位3500张,直接收入1.68亿元,带动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3500元左右。

  下一步,我们考虑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我省乡村旅游的提质升级工作:

  一、加强规划引领,完善乡村旅游整体布局

  今年5月11日,河南省委、省政府组织召开了“河南省文化旅游大会”,印发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提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特色发展,以农为本、多元发展,丰富内涵、品质发展,共建共享、融合发展”的乡村旅游发展原则,为今后一个时期全省乡村旅游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

  在省级层面,主要围绕建设文化旅游强省总体要求,着力构建包括“沿黄(运)河乡村文化旅游带;环郑州都市区乡村游憩圈,环洛阳都市区乡村游憩圈;以红色文化资源、绿色生态资源为特色的大别山乡村旅游片区,以山水休闲、观光度假为特色的太行山乡村旅游片区,以养生度假为特色的伏牛山乡村旅游片区,以田园风光为特色的黄淮平原乡村旅游区”在内的“一带两圈四区”的乡村旅游空间布局,推进乡村旅游跨区域融合发展,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助推全域旅游发展。

  各地根据总体布局要求,按照交通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编制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地方规划,推动实现连片开发、整村推进。规划的编制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一致,积极争取与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森林旅游发展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合并编制。

  二、强化品牌培育,突出乡村旅游产品特色

  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培育一批乡村旅游特色村,支持资源禀赋好、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乡村旅游点申报A级景区、旅游度假区、特色小镇。组织开展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生态旅游示范乡(镇)、乡村旅游特色村创建工作。目标是到2025年,全省打造50个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200个生态旅游示范乡(镇)、100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对于获评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的,我们要优先推荐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积极组织开展民宿“走县进村”活动,发展特色精品民宿,发展乡村研学旅游,发展养生养老产业。力争到2025年,全省创建1000家星级民宿,建设500家研学基地,建设500家养生养老基地,打造一批休闲农业精品园区。各地充分依托我省山地生态、水域风光、生物生态、农业生产景观、田园风光景观、景观建筑、艺术文化、民间习俗等类别的乡村旅游资源,深入挖掘各区域资源特色,突出区域优势和差异,找准产品市场定位,开发相关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将河南省各地区丰富的农耕文化、历史文化、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融入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中。推出一批体现河南文化特色、具有时尚气息的“老家礼物”旅游商品和特色乡村文化旅游活动。

  三、突出人才要素,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

  高度重视我省乡村旅游的人力资源要素品质提升,坚持外引和内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原则,通过政策优惠,吸引大学生村官、旅游职业经理人、退休教师、退伍军人、专业艺术人才等创意人才回乡开展乡村旅游的创新创业活动。积极引导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尤其是具有一定资本实力和经营规模的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充分利用引进高端人才的战略机遇期,以人力资源要素为主体,将资金、技术、理念等乡村旅游发展所需的多种生产经营要素引流到乡村,带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对乡村旅游知识匮乏、能力不足的村民、乡村旅游经营者、相关技术型人才开展分类分级分批的乡村旅游人才培育计划。提高培训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增强参与乡村旅游的意愿与能力,具备执行现行乡村旅游经营标准的基本素质和条件,在基础技能得到提升的同时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机会。

  四、注重细分市场,加强乡村旅游精准营销

  2019年文旅融合后,我们联合新媒体创新整合推广“老家河南”品牌。充分利用携程、马蜂窝等新媒体平台,在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三山”以“暑期·快乐老家·嗨起来”为主题,打造“老家河南”夏季旅游产品,借助今日头条的平台资源,举办了首届全球文旅创作者大会,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今年4月,举办了“最美乡村·我的家”河南省乡村旅游活动启动仪式,计划通过乡村旅游系列宣传推广活动,包括“用艺术点亮乡愁”、“到乡村去!”旅游扶贫带客、“村官带你乡村游”等活动,推出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乡村旅游产品和线路,促进我省疫后旅游市场复苏与振兴,满足群众休闲旅游消费需求。

  下一步,省级层面更加注重从客源地、性别结构、年龄层次、职业特征、收入水平、文化程度、信息获取途径、交通工具等多种角度,对我省乡村旅游市场的需求端开展精准分析,结合不同品类乡村旅游产品供给特点,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资源,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举办创作者峰会、项目推介会等形式开展覆盖式、全域式、网络化的乡村旅游整体营销。建立立体化乡村旅游宣传营销体系,将乡村旅游作为“老家河南”品牌宣传内容纳入全省旅游整体营销计划。各地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旅游宣传推广和中介服务,加强对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精品民宿、特色乡村旅游商品、乡村旅游带头人的宣传。引导各地依托农民丰收节、民俗文化节等打造一批市场影响力大的节庆活动,培育和做强河南乡村民俗节会品牌。

  五、保护与开发并重,服务乡村振兴大局

  “发展乡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调研时强调的要求。近年来,我们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先后组织5次集中调查,把具有保护价值的807个村落列入省级传统村落名录,其中204个列入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提高了各级政府和群众的传统村落保护意识,使列入名录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了基本保护。

  我们将进一步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妥善处理好乡村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保持好乡村建筑风貌和地域文化特色,保护好农业生产过程、农家生活、民俗文化、古镇古建等乡村原始风貌,防止大拆大建、千村一面和城市化翻版、简单化复制。在保护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推进乡村旅游环境整治,提升乡村旅游规范化水平。推动解决乡村旅游景区(村)的“最后一公里”、乡村旅游景区(村)道路沿线配套服务设施、乡村旅游停车难、乡村旅游“厕所革命”等问题,完善和规范乡村旅游景区、村情介绍、安全警示等标识系统,制定完善民宿、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服务标准。促进乡风文明教育,提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文明素质和服务能力。通过乡村旅游的提质升级促进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公民道德建设成效显著、旅游基础设施齐全、管理和服务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良好。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完成,我省的乡村旅游发展已经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立足本职做好乡村旅游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乡村旅游工作成效的全面提升需要多部门协同推进,需要多方面的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共同发力。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乡村旅游工作一定能够再上新台阶。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河南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关注和支持!

  2020年7月27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省文化和旅游厅 0371-65906660

  联系人:周哲睿

  邮政编码:450001

责任编辑:申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