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昉、高云代表:
关于“河南传统村落的保护”的建议收悉,感谢你们对我省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注,经认真研究,结合我厅工作实际,现答复如下:
一、传统村落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我省依托文化遗产资源优势,不断加大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传统村落在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全新的生命活力。我们积极配合省住建厅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一是组织了五次全省的集中调查,把具有保护价值的807个村落列入省级传统村落名录,其中204个列入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二是组织申报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补助村落内重要街巷、传统建筑和院落修缮与风貌整治、人居环境改善等保护发展项目实施。三是指导各地编制和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严格保护村落的历史文化资源。四是开展传统村落保护监测,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定期开展传统村落保护检查。五是注重传统村落档案和资料的整理,列入保护名录后建立传统村落档案,建设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组织编撰《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河南篇)》。经过几年的努力,极大的提高了各级政府和群众的传统村落保护意识,使列入传统村落名录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基本保护。
二、乡村旅游激发传统村落活力
我省传统村落在千百年的营造传承过程中,积淀了非常丰富的文化景观。很多传统村落有着深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生活,折射出了不同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艺术水平,以及社会道德信仰状况等。依托传统村落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态环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推动传统村落振兴的重要抓手。我厅充分发挥政策引领作用,以乡村旅游为抓手推动乡村振兴,坚持把旅游扶贫作为产业扶贫的重点,以增加贫困地区群众收入为目标,突出民宿发展带动,通过实施“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双百千万乡村旅游扶贫工程”,旅游扶贫工作有效开展,为助推全省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9年底,河南已有10个乡村被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省文化和旅游厅培育认定了300个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82个河南省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100个河南省休闲观光园区,20个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13个旅游扶贫示范县,140个乡村旅游精品民宿。以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生态旅游示范乡(镇)、乡村旅游特色村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发展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三、传承活化传统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植根于民间的活态文化,包含着影响社会现实、维护民族文化统一性的基因。它所体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坚实基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一是开展了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系统调查工作,基本摸清了全省传统村落中包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活态传承情况,建立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二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体系。截止目前,我省已公布的省级传统村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83项,代表性传承人1315人。其中,省级以上代表性项目199项(国家级91项),代表性传承人98人(国家级33人)。三是争取资金支持。近年来,我们通过中央、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资金支持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存在于传统村落里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不断得到国家和省市县的资助,许多传统仪礼、手工艺、美术、戏曲、医药、传说等得到了保护、传承。四是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品牌。推动创建了“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其中包含了河南省传统村落110个,中国传统村落32个,对传统村落中非遗项目与其依存的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保持了传统村落文化生态和文化空间的完整性。五是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全省已设立700多个传习所展示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及其传人现场展示传统技艺全流程。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地域性、标志性的木版年画、剪纸等一批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通过展示传承,较好地转化为旅游产品,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等非遗项目较好地转化成演艺产品,传统村落中丰富的农耕文化、历史文化、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得以活态传承。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需要多部门协同配合,离不开多方社会主体同心聚力,我们将立足本职进一步充分挖掘我省传统村落的资源利用价值,指导各地针对不同地域情况实际,差异化发展民宿客栈、农业观光、健康养生、文化体验等新业态,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提供内生动力。以民宿发展为抓手,探索多途径激活闲置民宅的模式,通过示范引领,以点带面,让更多的传统村落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展现历史文化魅力,提升传统村落品质,依靠产业发展,实现活态传承。
2020年7月27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0371—65906660
责任编辑:申志